来源: 关玉和问答网
2024-05-20 11:05:05

“山棚”引客来

本报讯 程晓丽 记者吴淑兰报道:“这里环境清幽,远离城市喧嚣,游乐项目多样化,还能品尝到新鲜的农家菜肴,关键是离市区不远,真的挺不错。”近日,游客姜吉剑与同伴边游玩边拍短视频发到网上。春暖花开的季节,位于广信区田墩镇黄石村的山棚自然村被广大网友关注,激发了一波波乡村旅游热。

走进山棚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生动美丽的文化墙绘,一条宽敞干净的沥青水泥路穿村而过,一栋栋窗明几净的民房掩映在丛林之中,呈现出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2023年7月,山棚自然村盘活闲置资源,逐步完善乡村道路、卫生、网络、停车、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扮靓乡村的同时,也为旅游热铺就了基石。

刺激越野、围炉煮茶、户外烧烤、钓鱼、真人CS、乐器弹唱等娱乐项目,让山棚自然村成了团建、郊游的好去处。“每天都有人来,周末和假期人特别多,一季度已经接待了2000余人次,月营业额15万元左右,忙的时候还聘请了附近的村民来做事,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山棚自然村来龙山居项目投资人告诉记者。

“以‘村集体+农户+合作社’的形式,山棚自然村已种植了百亩早梨,后期还将种植百亩桃,桃园已在平整土地了,游客来到这里可以观光采摘,寻找山野乐趣,也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黄石村党支部书记指着远处的后山说,未来将着力丰富该村的民宿、研学、团建、露营、夜游、观光采摘等业态,不断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近年来,田墩镇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以山棚自然村为示范点,努力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增强核心竞争力,创新工作方式,强化服务保障,在引导、培育、创新上下功夫,积极为乡村旅游发展铺路搭桥,赋能乡村振兴。

让“购物车”更好拉动基本盘

  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国内需求稳步扩大。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业态不断丰富的趋势没有改变。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三季度更是上升至94.8%,消费“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不久前的中秋国庆假期,累计22.04亿人次的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27亿元的电影票房、超7500亿元的国内旅游收入再次彰显消费加速回暖的强劲动能。

  当前和下一阶段,恢复和扩大需求是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的关键所在。让“购物车”更好拉动经济基本盘,须多方发力,以切实有效的举措促进消费潜力加快释放。

  加快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是激活消费引擎的重要之举。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家居、汽车、电子产品等领域促消费政策,并组织开展“全国消费促进月”“老字号嘉年华”等重点活动,为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继续围绕重点领域发力,扩大汽车消费、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持续为消费增添动力。

  积极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将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拓展新空间。当前,即时零售、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业态模式层出不穷,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扩大了传统商品和服务消费可触达范围,成为消费恢复性增长的新动力和新空间。推动商旅文体健相互赋能、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将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促进新型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稳定促进消费,提振消费信心是关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高“一老一小”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以产业链供应链升级优化商品服务供给……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国内市场供给水平,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有力支撑。继续以激发经营主体动力和活力、稳就业为基础,持续提高社会保障和收入水平、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才能让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与此同时,对虚假宣传、制假售假、缺斤少两等行为,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才能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多措并举巩固好当前需求回升势头,消费“主引擎”必将更加强劲,助推全年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为中国经济运行注入持久动能。(新华社记者 王雨萧)

 

让“创新花”结出“发展果”

不少科学家将人类科学技术“爆炸式飞跃”的时间点,称为科技革命“奇点”。对于人类距离“奇点”还有多远,学者预测并不一致。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分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科技革命“奇点”发表各自见解。许多与会嘉宾认同,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再到纳米技术,一个个看似“超越现实”的创新成果正在加速涌现,为发展赋能、为生活添彩。

在海南,一个个关于海洋的美丽传说广为流传,折射出先民对这片蔚蓝空间的敬畏与向往。如今,科技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帮助人们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从“普盛海洋牧场3号”半潜深海,打造智慧渔业建设“海上粮仓”,到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按下“加速键”,即将全面达产,海洋科技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海南将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着眼未来,做好“向海图强”大文章,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向“新”前行,既要把握科技发展大方向,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过去海南科技供给不足,补短板是共识,关键是怎么补、往哪补。近年来,海南用好“温度”“深度”“纬度”“绿色”优势,找准创新“切入点”。在南繁“热土”,育种技术持续突破;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正逐渐成为航天强国的圆梦之地;“两船两器”“深海一号”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运行……奔跑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更好补短板锻长板,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实现追赶、超越。

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关键在于营造重视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从开放实验室大型仪器,到数千亩南繁共享用地上线,科创土壤愈发肥沃;实施“揭榜挂帅”,吸引人才破解“卡脖子”难题;设置专门项目,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第一桶金”支持……今日海南多措并举,广纳四海贤才。从强化人才支撑,到优化科研环境,再到促进产业落地,让创新成果拔节生长,就要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厚土壤。

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运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尤须发力产业创新。在种业方面,我国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以上,涉南繁硅谷种业经营主体收入总额突破100亿元;在航天方面,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配套服务等项目先后落地,航天产业集群初显;在深海方面,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聚集海洋产业类企业上千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海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发展“加速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做好产业升级大文章,方能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个个推进创新的海南故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找准自身优势,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一定能让“创新花”源源不断结出“发展果”。

(尹双红)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