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余克勤问答网
2024-05-14 10:08:55

德兴:巾帼“小工坊”展现共富“大作为”

  这是村民齐林英在自己家中开办的加工厂。“我们这里都是女工,生产门帘、布帘、窗帘等布艺产品,日均销售700多单,年销售额1200多万元。”齐林英介绍,有了这个项目,每个月可以为村里及邻村的妇女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妇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多劳多得。

  据了解,像祥菲布艺加工厂这样的“巾帼工坊”,当前,新岗山镇共有68家,全年共计收入约5470万元, 带动1475人就业。

  在位于新岗山镇新建村的德胜休闲加工厂内,工人们正根据订单赶制各类香包,快速运转的机器和女工们忙碌的身影成为秋天里的一道风景。程红梅是德胜休闲加工厂里的劳动能手,每天她能缝制近6000个香包半成品,月均收入近7000元。“我手脚比别人麻利些,所以挣得多一点。虽然是辛苦钱,但在这里既能上班,又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我很满意!”程红梅开心地说。

  德兴市新岗山镇地处浙、赣、皖三省四县市交界,是浙江入赣的“桥头堡”。近年来,该镇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树立全面对接浙江、全面学习浙江的发展理念,聚焦共同富裕跨越发展,推动“巾帼工坊”提质增效。

  “妇女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共同富裕推动者、建设者。新岗山镇将紧抓与浙江省开化县杨林镇、苏庄镇达成365共富协作区共富合作机遇,进一步放大共富联盟效应,让‘巾帼工坊’撑起共富‘半边天’,帮助我镇女性实现人生价值。”新岗山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胡坤明)

汪二镇多举措破解难题助春耕

铅山讯 日前在铅山县汪二镇春耕备耕现场,该镇采取“整合流转土地、工厂化育秧、稻田托管和农业投保”等措施,探索破解春耕备耕难题的新办法,积极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底、起好步、开好局。

整合流转土地破解无劳力复耕难题。该镇推广“农户自愿、村集体代管、土地流转”的复耕新模式,即鼓励整户外出、无劳力的农户把土地交由村集体整合,再由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农业公司等种植主体,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确保粮食供应。截至目前,农户意向流转面积24000多亩,已流转种粮大户、农业公司16000多亩。

工厂化育秧拓宽粮农增收路。为缩短粮农育秧时长,改变粮农育秧用工量大、难管理、风险高的生产模式,该镇立足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扶持“工厂化”育秧,实现育秧集约化、规模化,切实提升水稻科技含量和品质,努力拓宽粮农增收路子。目前育秧工厂已培育早稻秧苗1000余亩,可实现全年工厂化育秧12000余亩目标。

稻田托管助力困难粮农增产增收。为解决有些农户全程种植水稻有困难的问题,该镇发动种粮大户、农业公司对这些农户的稻田进行托管,帮助农户搞好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增收目标。目前,已落实农户水稻托管面积5000余亩。

水稻种植双保险抵御粮农风险。该镇积极与县财保公司沟通协商,在落实全镇农户财政补贴型水稻种植保险的同时,引导鼓励种粮大户为自己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再买一次水稻种植保险。目前,意向购买水稻种植第二次保险的种粮大户有26户,面积3000多亩。

(郑龙海 余一鸣)


激活民间艺术的生命力

  扭、转、跳,一串连贯动作做下来,陕北秧歌代表性传承人魏建明赢得满堂彩。年逾七旬的他,常在闲暇时来到文化馆、广场、小区,为乡亲们义务指导秧歌技巧。只要谈起秧歌、跳起秧歌,魏建明就精神头十足:“希望秧歌能融入大家生活,浸到人们心里。”

  松散的黄土添加蜂蜜、食用油和棉花,在匠人手中便成了泥塑;普通石头经刀琢斧削,化为姿态万千、神情各异的精美石狮;高亢嘹亮的绥米唢呐绕梁不绝,吹奏出陕北人特有的奔放热情……漫步于陕西省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能够感受黄土地上民间艺术的活力,领略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热烈而质朴的精神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陕北粗犷豪迈、关中深沉敦厚、陕南钟灵毓秀,三秦大地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间艺术。如何让融进人民血脉之中的民间艺术,继续滋养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一道现实课题。

  民间艺术“被看见”才能“被热爱”。近年来,华阴老腔、《唐宫夜宴》国风舞、民间烟火“打铁花”等频频出圈,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社会关注。在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秦腔剧目与说唱、脱口秀等新潮表演同时上演,吸引了众多年轻群体。在大唐芙蓉园演出17年的东仓鼓乐社,2022年开始在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1年多时间有近6000万人观看,全网播放达数亿次。这说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就能让传统的成为时尚的、古老的成为时代的。

  民间艺术“活”起来,关键在传承。民间艺术的传承人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绥德县为发掘优秀民间艺术传承人,专门开班教学、辅导培养,还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正如魏建明所说:“代代接力,民间艺术才能不断焕发光彩。”民间艺术魂在乡土,根子在人。要不断融合新的艺术展现形式,提升民间艺术的吸引力和传播力,进一步夯实其活态传承的基础。

  文化艺术无价,其传承发展有形。以民间艺术为载体,带动文化产业、乡村产业发展,可以为艺术传承创造更好条件。近年来,在绥德县,1200余人从事石雕产业,群众增收致富,实现点石成“金”;在千阳县,1.2万名绣娘借“西秦刺绣”技艺,“绣”出美好生活;在汉中市,细细青藤在村民手中百转千回,成为一件件热销藤编产品……民间艺术小工坊成了致富大产业,让优秀的民间艺术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展现出更强的活力。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利用好,有助于激扬群众的精气神,更好延续历史文脉。

  东仓鼓乐社主管齐兴峰曾经自问:“古老艺术,会有人喜欢吗?”随着触网的深入,他对此很有信心。坚持守正创新,做好传承发展,民间艺术肯定会有受众。更好激活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让民间艺术之美浸润心田,就能推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原韬雄)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