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甘铁生问答网
2024-05-26 23:16:28

释放城市运动活力——2023-2024赛季CBA联赛季前赛(江西上饶站)侧记

  “加油!加油!”“好球!”

  10月15日晚,随着“嘟”地一声哨响,2023-2024赛季CBA联赛季前赛(江西上饶站)的最后一场比赛落下帷幕,场地周围响起了一片欢呼与呐喊,来自全国各地的球迷们汇聚在上饶体育中心,享受着这场运动的狂欢。

  “我来自山东青岛,这个周末专门来上饶看比赛,支持我们青岛队。都说我们北方人热情豪迈,但我觉得上饶球迷热情也丝毫不差呢。”观众席上,北方汉子刘毅热情地告诉记者。

  “上海男篮拥有王哲林,实力强劲。而青岛男篮拥有杨瀚森,他被外界看好是中国男篮的内线未来支柱,此番杨瀚森PK王哲林,强强对决,此役绝对不容错过,我们圈子里的老球迷们几乎都来了。”上饶资深球迷王哲激动地告诉记者。

  经过三天六场比赛的角逐,各支队伍的成绩也纷纷出炉,青岛队以3胜0负的成绩位列第一,浙江队2胜1负排名第二;上海队1胜2负、福建队0胜3负分别排名第三、第四。

  上饶篮球爱好者王世鹏说,能够在家门口看到这么高级别的赛事还是非常开心的,CBA球队专业的战术体系非常完整,而且在看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学习到很多。

  今年也是我市第二次引进国内男子篮球最高级别的赛事。随着我市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篮球赛事在我市落地生根,我市的办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看着场地内的每一名工作人员,他们的认真、严谨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全力为赛事做好保障,确保不出纰漏。比赛以来,周到的服务和后勤保障、及时的信息发布、赛事保障系统得到了参赛球员、教练员以及裁判员和工作人员的普遍赞扬。

  “这次我们引进CBA季前赛,不但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对体育赛事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有利于进一步带动旅游、促进消费,也为接下来的赛事进行了预热。”上饶市体育局群体科科长何灶华告诉记者。

  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体育旅游产业,构建全市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品牌IP,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体育运动和旅游休闲需求。同时着力丰富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体育旅游热点IP、凸显体育旅游品牌效应。下一步,我市将以此次CBA季前赛为契机,不断打造“体育+旅游”新热点,用体育赛事吸引人,用美丽风景留住人。

上饶市扎实推动十年禁渔令落地见效

压实禁捕整改责任。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包禁捕水面、县直部门包片”的责任体系。全市有禁捕任务的7个县(市、区)已落实104名县级领导分别包干102个乡镇,445名科级干部分别包干1059个行政村、115个禁捕水面,将网格化管理压实到乡村、细化到人,确保禁捕管理到位。

强化执法铁腕整治。坚持以打促禁,严厉打击制售非法渔具、非法捕捞及非法销售渔获物行为,坚决管住“器”、管住“店”、管住“船”、管住“人”。市农业农村部门去年共开展联合执法行动1292次,出动执法人员7.04万人次,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89艘,清理非法捕捞网具5074部,查处移交涉渔刑事案件36起49人、行政案件390起501人,处罚金额111.17万元。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积极开展禁捕退捕政策进市场、进农村(社区)、进餐馆、进学校等宣传活动,鼓励引导群众举报线索,公布了20起典型非法捕捞案件,“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就业保障落实到位。全面摸清退捕渔民需求底数,分类施策,积极落实“1131”服务,着力推进转产就业“六个一批”(扶持创业转产一批、特色产业吸纳一批、就近择岗安置一批、劳务输出转移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全市已举办退捕渔民专场招聘155次,提供职业介绍服务5.85万人次,发放创业贷款587万元,转产安置就业17843人,转产就业率达100%。

举一反三整改问题。对201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以及上级环保督察发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排查,确保所有相关问题和关联性问题改彻底、改到位。各地协助巡护管理、部门联合执法、非法捕捞举报线索核查处置和涉渔案件双向移送等机制逐步完善,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整改工作成果。

稳妥推进“五河”退捕。及时调整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信江、饶河干流禁捕退捕工作细化方案,提前全面完成“五河”干流退捕渔民建档立卡、船网回收、安置保障等工作,信江、饶河干流渔民1506户、4891人已全数顺利洗脚上岸。(余顶立)  

卖菜不许开“美颜” 生鲜灯年底将被禁用

  本报记者 郑欢 见习记者 周梦沁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生效。《办法》针对群众反映“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增加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明确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8月25日上午,记者在信州区八角塘中心农贸市场看到,生鲜类的摊位上都悬挂着带有红色灯罩的“生鲜灯”,灯具内部布满小灯珠,照射出红色的光。在灯光的“美颜”下,摊位上的猪肉显得格外红润鲜嫩。记者拿起一块猪肉在“生鲜灯”和自然光下对比,发现猪肉在自然光下呈淡粉色,而经过“生鲜灯”照射则明显增亮增红,看起来更新鲜。

  “使用这种灯已经十多年了,几乎每个肉摊都在用。”猪肉摊主刘师傅说。

  “这个灯会让人产生错觉,有些看起来很新鲜的肉,拿回家就变了颜色,没有买的时候那么好看。”正在市场买菜的夏女士说。

  记者注意到,市场外一家刚开业不久的“惠诚牛肉”商铺没有使用生鲜灯,“我这店没开多久,一开始几天也用生鲜牛灯,在新闻上看见以后不让用生鲜灯,就换了,省得以后麻烦。” 老板是个年轻人,平常会关注新闻,了解到《办法》的要求,就把灯给换了。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科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场监管部门将对《办法》开展集中宣传,提醒经营户合法、诚信经营。12月1日后,监管部门将按规定开展相关执法检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