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王德茂问答网
2024-05-24 03:07:38

陈云在调研城市建设时强调 完善功能提升品质 彰显特色提升能级

     本报讯 记者陈绍鹏报道:7月10日,市委书记陈云在调研城市建设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放大城市能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邱向军、饶清华、潘表光、孔先锋、毛祖宾一同调研。

 

  陈云先后来到上饶大剧院、明叔大道过江隧道、玉丰隧道、旭日南大道、稼轩大道等项目现场,深入了解规划设计、建设进度等情况,现场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树牢“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千方百计解决好资金、征迁、供地等问题,加大项目要素保障力度,着力破解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难点堵点,抢抓当前施工黄金期,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陈云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科学布局,强化前瞻意识,突出长远眼光,认真规划设计城市的空间、规模和产业,高质量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强功能、利长远的项目,持续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带动力。要彰显特色,做好城市设计,强化风貌管控,加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展示,在细节处用心用力,切实留住城市记忆,增强人文气息,充分彰显江南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魅力。要补齐短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顺应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大力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加快促进优质公共服务扩大供给、均衡配置,切实以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保障群众的高品质生活。要优化治理,秉持“三分建、七分管”理念,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定完善规范导则,以“绣花”功夫建好城市、管好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要激发活力,全力做好“人气、人才、人流、人情味”文章,切实把人口规模转化为经济规模,用人气繁荣促进经济繁荣,加快形成以人兴业、以业聚人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

加速“智变” 推动“质变”

  1月2日,上饶茶亭经济开发区,记者走进江西越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铜丝铜线生产车间,只见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在工人们的作业下,经过拉丝、退火、冷却、质检等工序,一根根规格不一的铜丝铜线“走”下生产线。“有了自动化的生产机器,我们一个工人就可以操作15台以上的机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该车间负责人说。

  2023年上半年,该公司对车间生产设备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更加环保、节能、降耗。“相比2022年,去年我们的年产值提升了30%以上。”江西越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泽雄介绍,“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计划投入1000万元建设MES制造执行系统、自动包装线、无人驾驶舱等,能够实现精益化生产数字化覆盖、可视化生产大屏看板、智能化仓储进出管理、集成化生产设备数据采集等,预计生产效率能再提升30%以上。”

  近年来,广信区主攻工业势头强劲,积极策应省委“1269”行动计划,主攻铜基新材料、锂电光伏新能源、新经济三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现代产业体系提级增效。去年1-11月,该区有色金属营收达到346.1亿元,工业营业收入完成478.5亿元,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34个,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5个。同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家,总数达179家,有福事特液压、江西贪玩2家企业上市。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要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努力构建体现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信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继续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做大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以强有力的‘工业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信区工信局党组书记庄晓明表示。

让“创新花”结出“发展果”

不少科学家将人类科学技术“爆炸式飞跃”的时间点,称为科技革命“奇点”。对于人类距离“奇点”还有多远,学者预测并不一致。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分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科技革命“奇点”发表各自见解。许多与会嘉宾认同,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再到纳米技术,一个个看似“超越现实”的创新成果正在加速涌现,为发展赋能、为生活添彩。

在海南,一个个关于海洋的美丽传说广为流传,折射出先民对这片蔚蓝空间的敬畏与向往。如今,科技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帮助人们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从“普盛海洋牧场3号”半潜深海,打造智慧渔业建设“海上粮仓”,到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按下“加速键”,即将全面达产,海洋科技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海南将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着眼未来,做好“向海图强”大文章,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向“新”前行,既要把握科技发展大方向,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过去海南科技供给不足,补短板是共识,关键是怎么补、往哪补。近年来,海南用好“温度”“深度”“纬度”“绿色”优势,找准创新“切入点”。在南繁“热土”,育种技术持续突破;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正逐渐成为航天强国的圆梦之地;“两船两器”“深海一号”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运行……奔跑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更好补短板锻长板,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实现追赶、超越。

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关键在于营造重视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从开放实验室大型仪器,到数千亩南繁共享用地上线,科创土壤愈发肥沃;实施“揭榜挂帅”,吸引人才破解“卡脖子”难题;设置专门项目,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第一桶金”支持……今日海南多措并举,广纳四海贤才。从强化人才支撑,到优化科研环境,再到促进产业落地,让创新成果拔节生长,就要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厚土壤。

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运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尤须发力产业创新。在种业方面,我国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以上,涉南繁硅谷种业经营主体收入总额突破100亿元;在航天方面,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配套服务等项目先后落地,航天产业集群初显;在深海方面,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聚集海洋产业类企业上千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海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发展“加速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做好产业升级大文章,方能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个个推进创新的海南故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找准自身优势,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一定能让“创新花”源源不断结出“发展果”。

(尹双红)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