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刘宝瑞问答网
2024-05-27 13:51:23

城乡同饮一碗甘甜“幸福水”

  本报记者 郑欢

  12月18日中午,信州区朝阳镇下潭村村民郑新良拧开了水龙头,忙着洗菜做饭。“过去自家打井抽水,水里混含着杂质。自从用上和城区一样的自来水后,方便又卫生,确实好啊!”郑新良感慨地说。

  据悉,近年来,信州区为着力解决农村水源水质不稳定、少数村庄季节性缺水等饮水问题,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通过采取管网延伸、收购和扩建乡镇水厂等措施,打破城乡供水二元结构,疏通水系“毛细血管”,加快实现城乡同饮“一碗水”,让幸福水流进全区农户家中。

 

  管网延伸 农村居民“有水喝”

  城乡供水一体化,指的是将供水管网由城市延伸、覆盖至镇村,建立起一体化的城乡供水网络系统,基本实现城乡联网供水,水资源共享,达到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供水的目的。信州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党组成员蔡旭华向记者介绍,自信州区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后,编制了《信州区“十四五”供水保障规划》和《信州区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并按照分步走战略,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实施城市管网延伸、水源连通、工程联合、管网互联等工程,做到供水管网能延尽延、能联尽联,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区一张网”, 让幸福水顺着供水管道流进万千农村居民家。

  12月18日上午,在信州区朝阳镇朝阳村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手持工具正在进行供水管道铺设的最后收尾工作,热闹的施工现场也吸引了村民前来观看。“现在我们全家5口人喝的是地下水,隔段时间就要洗在楼顶搭建的水塔,很不方便。看到供水管道已经在铺设了,我很高兴,真希望能够早点通上自来水。”看着家门口的供水管道施工现场,村民老王激动地说。信州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朝阳片区段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项目朝阳片区标段已开工6个月,现场正在进行管网收尾施工,预计该标段项目建成后受益群众约3万人。    

  “信州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规划供水主要分为两大片区。朝阳镇片区13个行政村目前已完成覆盖7个村,剩余6个村已进入施工收尾,受益人口近5万人。沙溪、秦峰镇片区管网工程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管线优化工程同步逐村跟进,争取明年年内完工,实现受益人口约13万人,进而实现全区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信州区信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一根根管道连接组建,一条条供水“动脉”涌流至乡村,信州区全域正形成一张硕大的供水网络,农户们从“打井建塔式的小农饮”迈步到“简易开关式的自来水”。

  新(扩)建水厂 城乡同饮“幸福水”

  供水管道通了,水从哪来,水质如何保证?

  蔡旭华告诉记者,此前在信州区,不少农村群众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是地下水,水质优劣不稳,他们迫切希望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放心、安全的水质。于此,信州区通过新建或扩建水厂等多项举措,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满足农户从“有水喝”到喝上幸福水的美好向往。“位于信州区茅家岭街道车头村的10万t/d的空港水厂也已建成供水,主要覆盖朝阳镇、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城区三江及水南片区。沙溪九龙水厂、秦峰汇金水厂已被收购,并且沙溪九龙水厂日供量将扩建1万吨,达到1.5万吨/天规模,其中5000吨用于沙溪园区供水。”蔡旭华介绍,此外,朝阳镇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为大坳水库水,秦峰镇和沙溪镇采用岩底水库作为水源(信江作为备用水源)进行供水,城乡居民同饮幸福水的美丽期许在信州区正变成现实。    

  日前,记者来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启动后新建的市自来水公司空港水厂,只见该厂按标准建设了反应池、平流沉淀池、过滤池、二次消毒池、清水池等。为了确保供水系统安全正常运转,各项监测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巡检人员对厂区入水口、出水口等供水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保养;水质检测人员对自来水进行日检分析并做好检测记录。该水厂负责人姚文涛告诉记者,他们的原水取自50公里外的大坳水库,供水范围既有城区也有乡村,真正实现了城乡共饮“一碗水”。

  得益于空港水厂的新建,信州区朝阳镇下潭村村民支先生家已经用上了该厂供出的自来水。“以前都是吃地下水,一下雨,水就浑浊;一干旱,就容易缺水。那时我们大家都盼着能通上自来水,吃上水厂处理过的干净水。”看着水龙头流出清澈的自来水,支先生连连称赞,“从河里挑水,到打井取水,再到用上方便、干净的自来水,村里饮水状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水干净、无异味,一开就来。”同是下潭村的王先生见记者来访,接过话茬,乐呵呵地说,“以前的地下水总有股异味,尤其是一到雨季,需要储水后沉淀再用,现在吃水就放心、方便多了。”

  滴水窥见大民生,饮水是最紧迫的民生。从“喝上水”到“喝好水”。“下一步,我们会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在主题教育推进过程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探索‘管、护、服’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城乡供水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蔡旭华表示。

 

守护中华秋沙鸭

  傅菲

  白际山脉是安徽省徽州与浙江省婺州的界山,峰峦入云端,山脉呈万马奔腾之势自东北向西南狂奔。白际山高高扬起四蹄,壮硕的四肢如大地的支柱,森林是飞扬的鬃毛。婺源处于徽州东南部,大鄣山是山脉的马头,星江是山脉的缰绳。季风和雨水塑造群山,塑造星江,孕育万千物种。星江九曲,流至紫阳镇湖村,河面因星江电站拦水坝而变得平直宽阔,向东而去,至坑口村头,依山向南,在丘陵间缓缓隐没,留下狐尾状的白白水影。

  11月的初冬,山乌桕在山间举树而红,蓝果树鹅掌楸间杂在常绿阔叶林中突兀而黄。这是江西省婺源最美的季节,层林尽染,山冈上的枫香树和糙叶树凝结了秋阳的绚丽,给大地抹上暖色调。4个月的久旱,星江潺湲,坑口段的河床袒露出青灰色裸岩。裸岩像巨大的鱼骨,岩脊有序地挫裂出岩鳞,如一根根整齐的刺骨。亿万年的河水冲塑出大地深处的花纹,在枯水期显现了出来。4副完整的裸岩鱼骨并列横贯了河床。河水在低处间无声而吟。白鲦、小鳈、马口鱼、波氏吻鰕虎鱼、鲫鱼、棒花鱼等,在水洼或水潭浪游。站在50米开外的渡头岸边,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鱼在轻轻跃跳,小水花散开,鱼群乌黑黑。透过望远镜,清晰地看见在裸岩凹坑形成的深潭,有2只中华秋沙鸭、1只青头潜鸭、4只斑嘴鸭在觅食,1只白鹭在砾石上歇脚。

  在中华秋沙鸭栖息的河流,会有斑嘴鸭、绿头鸭、鸳鸯、褐河乌、白鹭、白鹡鸰等伴生鸟出现。洁净的水流、丰富的食物,吸引着它们。砾石上,白鹡鸰抖着尾巴,兮兮兮,叫得愉快又欢庆。

  晌午,我到达婺源渡头自然村。渡头是一个古老的河边小村,与外隔绝,有十余村户,与石枧自然村摆渡相通。1990年之前,山民以打鱼和采集山货为生。6年前,修建了公路桥,渡口废弃。村户大多闭门,山田长满了芒草、芭茅,有3户留下来,守护故土。站在村头,几近干涸的星江在眼际一览无遗,三四百米宽的河床满是青灰色砾石,小股水流清澈见底。

  村民程锡源领着我,往山边走。他低声说:“上游2华里有一处石滩,叫滩底。滩底有一块平坦的焦石,中华秋沙鸭每天站在焦石歇脚,抖羽毛。我们从林中小路走过去。”

  小路只有巴掌宽,路两边是密密的苦竹林、水竹林。竹叶积在路边,厚厚的。盐肤木、漆树等小乔木遮挡了视野。路斜缓而下,腺柳依着矮灌木而起,风吹树叶响。在腺柳树下的观鸟掩体,有7个鸟类摄影家透过长镜头观察中华秋沙鸭。一只鸭站在石块上的入水角,梳理着腹部羽毛,之后缩着脖子四望,又蹲下身子。另一只鸭从石边游出来,娴静、优雅。在水映之下,羽毛反射过来的光色有了变化:脚赤红色,喙赤红色,颈脖和头部棕褐色,白腹部映了一抹浅白蓝,上背浅青蓝,两胁羽片白色而羽缘及羽轴黑色形成的鳞状纹十分显眼,冠饰羽毛和羽缘白斑清晰可见。潭中3只鸭子在悠游:一只微微翘着脖子唰食,一只头枕翅膀闭眼安神,一只左右摆头。它们浮在水面上,任凭水回荡,不鸣叫也不觅食,一副安然若泰的神态。

  体侧鳞状纹是中华秋沙鸭主要特征,因此别名鳞胁秋沙鸭,模式产地在吉林省长白山。北京鸟类学家丁建民先生考据:1864年,英国鸟类学家哥而德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了一只雄鸭,与已知鸭科鸟类不同,嘴长细扁,鼻孔位于嘴峰中部,头上有长冠羽,头部羽毛和上背为黑色,腹部和尾部为白色,两翅有白色羽镜,嘴脚赤红,胁侧有鳞状纹,是中国特有物种,遂定名中华秋沙鸭。中华秋沙鸭曾一度消失,几经科考,不见踪影,成了去向不明的鸟。1985年4月,河北承德地区平泉县林业局科考人员在城关一个野池塘,发现了迁徙途中掉队的一对中华秋沙鸭“夫妻”,中华秋沙鸭再次进入了鸟类学家视野。

  中华秋沙鸭系濒危物种,全球分布仅3500到4500只,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地繁殖,少数在西伯利亚繁殖,在南方越冬。繁殖季,雄鸭雌鸭配对;繁殖季结束,“夫妻”离散。1999年,鸟类学家在弋阳清湖乡信江河段发现有100余只中华秋沙鸭越冬,系在江西首次发现,也是唯一一次在江西发现逾百只的种群。

  2002年冬,来自南昌市的鸟类摄影家在渡头村河滩,首次发现了中华秋沙鸭在星江越冬。此后,星江渡头至石枧河段,成了中华秋沙鸭固定栖息地。村边常栖珍稀之鸟,必是山水宝地。程锡源再也不外出赚钱了,入了冬,寸步不离村,天天守候着这群野鸭子。

  程锡源皮肤黝黑,四十出头,手脚灵活。他早晨沿着河边走一遍,中午、傍晚还有再走一遍。他拿着望远镜,像个侦察兵一样数着星江栖息的中华秋沙鸭。发现可疑的或陌生人,他就“盘问”:为什么到这里来,来这里干什么。他逢人就叮嘱:中华秋沙鸭惧怕人惊扰,请低声说话,不要走近河滩。入夜,他晃着手电,去防范捕鱼人。鱼是水鸟之食。没有鱼,斑嘴鸭、绿头鸭、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白鹭等水禽不会来。中华秋沙鸭是胆怯、机警的鸟,警戒距离相距河岸至少30米,夜宿河边树木枝干上。捕鱼人的竹排在河中划过,会惊飞夜宿的中华秋沙鸭。

  河滩出露的基岩,是中华秋沙鸭歇脚地。焦石约有10张八仙桌那般大,高出水面约40公分,与其它凹凸有致的焦石,构成一块蜂窝状的石滩。焦石与焦石形成众多不规则圆形的石坑,蓄水成潭,与水道相通,小型鱼类在此隐身。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河中“客栈”。

  滩底上游约千米,便是星江电站大坝。4副鱼骨状裸岩把河床分割出数条宽窄不一的水道,又相互贯通,出现了一河多溪的景象。

  每年10月下旬,中华秋沙鸭来到渡头村前的星江,分批分次而来,在此集群。什么时间来,来了多少只,程锡源知道。河中多了一只或少了一只中华秋沙鸭,去了哪里觅食,程锡源也知道。中华秋沙鸭沿着河上下游觅食,距夜宿地最远不会超出15公里。

  站在村尾石拱桥,可以看见整条平直宽阔的河道,银白的石枧沙滩很平缓地没入水中,水白得发亮。石拱桥另一头的山中小路没入林中,通往水坝上游的湖村,桥下是羸弱、狭窄的长源溪。明澈的溪中,河川沙塘鳢贴着沙面闲游,马口鱼成群嬉戏。

  不远处的一只中华秋沙鸭,在水潭浮游。数片黄叶在它身边回旋。它们在越冬地逐日集群,但觅食群态多种,有孤鸭独行,有雌鸭或雄鸭结群,有雄雌鸭混合结群。它们也和斑嘴鸭、鸳鸯一起在河中觅食。

  冬阳高照,中午气温在31°。这是少有的暖冬。水禽躲在隐蔽的阴凉之处歇凉。燥热,使得鸟类不勤于觅食。气温18°,是中华秋沙鸭觅食最佳气候。潜水前,它上胸离开水面,一个猛扎,深入水中,叼住了鱼,衔出水面,微仰着头,把鱼唰入嘴巴。它悠悠然然地唰着小嘴,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在星江越冬的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在逐年增多。在2018年,达到了峰值。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做鸟调,拍摄到了82只。因为这一年,星江没有爆发洪水,河道留下了大量的狐尾藻、莎草、菜蕨等水草,因此滞留了非常多的鲫鱼、白鲦、黄颡等。程锡源发现了一只雄鸭,被猛禽啄断了翅膀。雄鸭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再也没离开过渡头村。

  婺源是个多雨的森林之城,气候温润,非常适合中华秋沙鸭越冬。作为世上罕见的珍禽,中华秋沙鸭对越冬栖息地要求极其严苛:河床至少宽达60米;河水无任何污染;河沙保持原始的状态;河道中必有砾石或沙滩;水中有丰富多样的小型鱼类;远离人居;河岸杂草丛生;河边必有丛林,且有高大乔木。河道千条万条,这样的河道是万中选一。

  弋阳清湖乡星江河段因河边乔木砍伐与河道取沙,越冬的中华秋沙鸭逐年减少,据中华秋沙鸭专家方弟安、章志琴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科考,发现锐减数量惊人。

  在江西,中华秋沙鸭越冬地在逐年增多,在弋阳县清湖乡信江段、鹰潭市龙虎山泸溪河段、修水县修河上游、婺源县星江坑口段等,均有发现。但目前尚未再出现百只的种群。

  人临水而居,鱼逐水而活,水禽依河而存。河是生命的源头之一,也是文明的源头之一。生命在这里衍生、延伸。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杨军老师告诉我:渡头河段有40多种鸟类栖息,其中不乏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我心里想,能够在这里住上一年,该有多好。也许在这里住久了,人也长出翅膀,飞翔。

  

  ( 原载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2月11日   第7版)

点点微光汇星河 ——走进江西兆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缺兵少粮、技术瓶颈、资金掣肘……这是江西兆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汤兆胜的创业苦旅,也是这十年的蛰伏,成就了光电技术今天的“黑马”。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上饶经开区的江西兆九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无尘车间,正中摆放着的一台精密仪器发出阵阵轰鸣声,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镀膜生产设备。”汤兆胜的脸上流露出几分自豪,“从2006年开始,经过近10年的潜心研究,终于突破技术瓶颈,做到全流程独立自主生产。”

  为何要坚持自主研发?汤兆胜回忆起了自己的经历。早在2003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汤兆胜深感我国滤光片在高端领域的技术受制于人,于是就有了回国突破技术瓶颈的想法。“高端技术起步得越晚,将来发展吃的苦就越多。”

  “突破技术瓶颈”这六个字,汤兆胜说得轻描淡写,但其中却承载了许多不能承受之重。团队太小,缺乏顶尖人才加盟;类别太细,政策扶持力度小;周期太长,技术突破遥遥无期;研究太久,投资方理念不合撤资……多少拼搏的汗水与辛酸的眼泪化在了如今的云淡风轻里。

  2006年,公司从上海搬到上饶,只有一半的技术人才来了。“这些人里又有一半因为离家太远,不到3个月就走了。”提及当初的窘状,汤兆胜坦言,“我们只好重新招人,重新培训,一切从零开始。”那段时间,受各种因素影响,兆九光电的生产车间报废了大量残次品,几个月都无法生产出符合标准的优质产品,营业额腰斩,客源大量流失,在这样的困境下,汤兆胜顶着极大的压力带领团队一点点步入正轨。从2018年开始,兆九光电的年产品总销售额稳定维持着每年10%到20%的上涨幅度,产值由800万元逐步增长到2000万元,已经超过了原上海公司。

  十年间,汤兆胜带领团队坚定前行,点点微光终于汇成了一片“星河”。“奋斗,就是一天比一天难,但一年比一年容易;不奋斗,就是一天比一天容易,但一年比一年难。”汤兆胜表示,这就是他们企业的核心精神。

  如今的兆九光电已发展成为了一家专业生产高性能光学滤光片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无人驾驶、人脸识别、无人机、自动化控制、医疗诊断等领域,大部分出口到美国、德国、英国、南非等国家。

  兆九光电逐步脱离困境,离不开上饶经开区帮助企业解决“成长的烦恼”。经开区的挂点服务小组一直关注着企业的发展,及时走访企业,了解困难,经开区聚集的大量光学上下游企业,为兆九光电加快发展提供了平台。汤兆胜介绍,其公司生产的高端滤光片可以用于核酸检测。核酸检测需要使用的医疗仪器中很重要的一个零件就是镀膜滤光片,如果完全从国外进口生产该滤光片的仪器,每台机器及其配件加起来超过1万元人民币,但从兆九购买,却只要十分之一的价格。说到激动处,汤兆胜眼里泛起点点泪光:“能为行业发展和社会民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就是我做研发的初心。” 

  谈起对未来的展望,汤兆胜信心满满:“我们的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创新进取,心无旁骛做研发、抓生产是我们不变的坚守,充分发挥核心技术优势是我们不变的追求。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国内新光电主流赛道上将有兆九的一席之地。”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