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李秉贵问答网
2024-05-20 07:10:03

看家门口的三甲医院是如何“炼”成的?


 高压氧治疗室正在开舱治疗

医生查房关心患者恢复情况

“孕妇学校”开展手工课程

本报记者 钟芷涵 文/图

近日,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同意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7家医院通过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的通知》,我市广信区人民医院通过评审,新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这标志着我市医疗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卫生健康事业踏上新征程。

2月21日,记者走进广信区人民医院,看看家门口的三甲医院是如何“炼”成的?

关键词一:“新技术”

精准医疗,群众享受更好医疗服务

宽敞明亮的就诊大厅、温馨整洁的病房、快捷方便的自助设备、先进精密的医学仪器……记者观察到,广信区人民医院在提供完善硬件保障的同时,充满人文关怀。

见到副院长、脊柱外科主任蒋龙华时,他正在病房查房,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做完单孔微创手术的第三天,我妈妈已经能下床走动了。”据悉,该患者刚做完单孔分体式脊柱内镜下腰5骶1手术,病人家属游小琴表示十分感谢:“新技术让我们不用跑到外地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

新技术、新项目是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手段。据了解,蒋龙华带领的骨科是我市临床重点专科,每年都有很多患者慕名前来就诊,而且病患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他告诉记者,2023年7月骨二科在全省率先引进并开展了单孔分体脊柱内镜技术(OSE),实现了医院在脊柱微创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骨一科运动医学亚专业开展了关节镜治疗跟骨骨刺引起的难治性疼痛,同时,科室与康复科、疼痛科协作,打造MDT团队,建立无痛病房,指导术后康复锻炼,加快了患者康复。

如今,本地及周边慕名而来的病人也越来越多。“2023年以来,科室通过区政府柔性引进人才,引进了上海同济医院脊柱外科曾至立博士,对科室进行门诊就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和科研的支持。”蒋龙华介绍,除了“引进来”,还“走出去”,科室每年安排医务人员到北京、上海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夯实人才队伍。

近年来,该院以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医疗技术和夯实医疗质量。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11家,其中6家已通过验收。签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协议29家,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全面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打通了院前—院中—院后及家庭—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上级医疗机构等关键环节,2023年发现并挽救了乡镇居民早期心梗60余名。加快推进“慢病管理中心”建设,让慢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建立“胡志前教授工作站”,柔性引进人才,借力国内领先的诊疗技术,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医院重点专科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和转变。2023年,医院骨科、临床护理被认定为上饶市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被认定为上饶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关键词二:“暖服务”

人民至上,患者享有更优就医体验

“现在医院不管是就医还是结算都很方便,像我们这样行动不便的还可以申请床旁结算服务。”住院患者刘庆林告诉记者。据悉,该院医保患者不需到人工窗口排队缴费,可通过微信“上饶市广信区人民医院”公众号完成线上医保结算报销,让看病流程更方便、更省时,同时还为老年及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申请床旁出院结算服务,坚持“让数据先行、让群众少跑”的便民原则,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该院秉持“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的理念对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完成了国家电子病历信息化4级水平认证,有效提升了“三甲”医院创建数据采集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HRP财务一体化运营管理系统、RBRVS绩效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开通医保移动支付功能,并在自助机和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增加慢病报销功能。

同时,在医疗服务上,医院不断改善就医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设置服务中心,整合、充实各项便民服务措施,将“以病人为中心”理念植入医疗服务的每个环节。打造PICC护理门诊,并开展PICC上门服务,将护理工作从医院延续到了患者家中,不断拓展专项护理范畴,成立了危重症、静脉治疗、伤口造口、管道管理等多个社区护理小组,满足不同人群的护理服务需求,得到多方好评。开设“孕妇学校”,每周开设一次课程,提供线上孕产期保健和咨询服务,为孕产妇做好全流程、全周期健康宣教和指导。增设康复医学科夜间门诊,延长服务时间,优化就诊体验,切实保障大家的夜间就诊需求……该院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来院患者不同的就医需求。

关键词三:“快成长”

夯实基础,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2月21日上午,医院高压氧治疗室内,一场高压氧治疗正在进行。据介绍,高压氧治疗是利用高于正常大气压的环境提供高浓度氧气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用于治疗很多因缺氧引起的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脑外伤、头晕、一氧化碳中毒等。春节期间该院急诊高压氧治疗每日开诊,共接受一氧化碳中毒患者20人次。

“我院高压氧舱是14人的空气舱,与传统纯氧舱比较更加舒适和安全,目前也是我区最大的、配置最高的高压氧治疗中心,为很多缺血、缺氧性疾病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特别是一氧化碳、氰化物中毒等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压氧治疗室负责人说,比起以前,现在技术水平有大幅提升,相关设备也更加先进,年轻医生发展提升空间不断拓宽。

“广信区人民医院作为全省第六家、全市第一家通过了三甲创建的县区级医院,医院平台更高了,医护人员有了更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开展更多的新技术项目,他们能更全面地成长,这对医院和个人来讲,都是很好的学习和提升机会。”广信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罗中明介绍道。

近年来,该院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结合青年职工喜好成立了健跑社、羽毛球社等社团,并完善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体育设施建设,满足职工健身需求,切实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推进医育结合工作和服务“双向融合”,助力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医院开设首届职工子女爱心托管班,切实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此外,该院也会结合节假日开设多彩活动,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百年匠心炼“好药”

  “效果确实好!”2月8日上午,余干县洪家嘴乡山下村卫生室挤满了围观人群,只见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汤颖祥和父亲汤超才娴熟地操作,为颈椎疼痛的患者敷上“汤氏射火膏药”,并采用独特的揉捏手法,这才一会儿的功夫,患者感觉病症瞬间减轻不少,连连发出赞叹。

  “汤氏射火膏药”传统制作技艺是余干县洪家嘴乡山下村埋藏着的一个传承百年的中医瑰宝。它的第一代传承人是生于1886年清朝光绪年间的汤莹,得高人传授中药制作技艺,经他制作的跌打损伤,肩颈腰腿痛的膏药能直达病灶、药到病除,深得百姓认可,享誉民间。该制作技艺历经130余年从未断层,如今汤超才、汤颖祥父子系其第4代传承人。在汤超才、汤颖祥的家中,药材柜架上摆满了用瓶子装的药酒,各种中草药摆放在整齐划一的格子里。“‘汤氏射火膏药’药材采集遵循‘采天地之灵气,集草木之精华’于不同时节采集草木的不同部位,膏药制作技艺贵在地道药材、妙在传统制作。”汤超才介绍,药材的主要成分有三七、红花、杜仲、附子、茯苓、蜈蚣、地龙、蝎子、防风、丹参、乳香、桃仁、麝香、海马等20多种,射火膏药系草本物粹取精华及古法制作11道工艺而成,采、挑、筛、磨、配、浸、热、冷、晾、藏、检等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这使得“汤氏射火膏药”在百舸争流的医药市场和百花齐放的中医药领域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2020年,“汤氏射火膏药”制作技艺传承人汤颖祥被评为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而说起这段非遗申报之路,实则历经了不少困难。“最初申报时,有很多人质疑射火膏药疗效,为打消大家的质疑,我们直接免费让大家体验。经过体验,不少患者病情有所缓解,最终也给予我们较高评价。”汤颖祥回忆道,在疗效得到验证后,射火膏药草本古方历史又遭到了部分人质疑。对此,汤颖祥父亲汤超才带着相关专家前往考察,找出相关古籍、物件以及了解其历史的老人对射火膏药古方历史进行验证。最终,传承130年的射火膏药草本古方历经重重困难,在2020年6月被列为第五批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

  “认真做好一件事,一辈子都不够用。”汤超才40多年如一日,甘于清贫在民间,不断地用家族所传,造福一方百姓。近年来,父子俩走进社区、乡村和敬老院、养老院等地,让更多的群众体验中国传统医药,体验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汤氏射火膏药”带来的温暖和健康,也希望将古老中医药制作技艺更加系统完善地传承下去,使“汤氏射火膏药”成为民间卓越品牌。

持续改善医疗环境 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广信区第二人民医院发展观察

  本报记者 蒋学华 文/图

  广信区第二人民医院在强力推进医疗资源整合、完善内部管理的基础上,处处从患者的需要出发,积极改善就医环境。10月1日,门急诊综合大楼于投入使用,设有门诊部、消化内科、呼吸科、内分泌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新增床位322张,新增机动车停车位190个,极大地满足了患者需求。

  新大楼新征程

  10月23日,记者一行走近广信区第二人民医院新办公大楼,觉得耳目一新:大楼紧邻老院区门诊楼,外观简洁素雅,呈L型。院内宽敞的门诊大厅,温馨的病房环境,完善先进的诊疗设备,科学合理的就诊流程,都让这里变得格外暖心舒适。“宽敞明亮”、“标识清晰”、“方便舒服”是患者一致感受。记者看到,导诊、客服指引、挂号收费、专家诊疗、康复理疗、预防接种等各项工作井井有条,每个医务人员精神昂扬。新办公楼新起点。正给患者打完点滴的护士长黄艳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化知为行,奉人民至上,视群众为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以前,医院面积有限、床位不足……不仅制约医院发展,群众就医也有诸多不便。新大楼的正式启用,更大程度的满足了辖区群众的就医需求,缓解了医院长期以来发展空间不足、环境布局不合理、患者就医需求不协调的情况。”该院党委书记、院长周壮发介绍说,总投资3亿元,总建筑面积3.2万余平方米的门急诊综合大楼于10月1日投入使用,设有门诊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配置有GE 1.5T核磁共振、GE64排CT、GE乳腺钼靶、GE四维彩超、电子胃肠镜、电子支气管镜等高新诊疗设备,相对应的是新增床位322张,新增机动车停车位190个。

  新起点,再出发!周壮发告诉记者,“广信区第二人民医院将以‘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为新起点,以‘二级综合医院创评’为契机,以‘大专科、小综合’为发展方向,重点加强‘特色专科建设’,着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卫生服务能力。

  托起患者“稳稳的幸福”

  10月23日上午,记者在该医院的中医康复科看到就诊的患者众多,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患者王老太太告诉记者,她患有脑梗,经过治疗,现在能够说话,意识清楚。“我是从这里康复出院的朋友介绍过来的,祝医师的技术水平值得信赖!”祝利清医师从事中医30多年,擅长慢性病、胃病等病的中医治疗,许多患者慕名而来。  

  中医康复科副主任李涛告诉记者,随着国家政策对康复医疗的强力推动,以及国民康复意识的提高,该院中医康复科就诊的人数日益增长,时常呈现排队拥挤状态。由于门诊患者来院治疗时间的不确定性,使得其在治疗项目上往往与住院患者产生时间冲突。为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们治疗中的等待时间,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中医康复科在康复治疗流程上下功夫,出台了系列改进措施,比如建立了康复Team微信群,患者有任何疑问,群中的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随时给予解答,使患者在家就能享受到中医服务。

  据悉,中医康复科是该院重点建设科室之一,现有康复治疗团队人员20人。“作为医院集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为一体的重点建设科室,尤其是搬入新大楼后,康复治疗设备更加完善,治疗环境得到很大提升。新办公场所,新气象,我和同仁们将以精湛技术为基础,为广大患者、老年群众、亚健康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李涛说。

  呵护好肝健康 预防是“主战场”

  肝脏是“哑巴器官”,因为其痛感神经不敏感,在第一时间受到伤害的时候,早期它根本不会向身体发出任何的反应。一般出现明显不适时,多半是病情中晚期了。正在被祝主任把脉问诊的患者李老太太告诉记者,她患有血吸虫性肝病,逐渐变为肝硬化,从别的医院转院来治疗,经过祝利清医生的精心治疗,病情好转很多,肝腹水减少,恶心呕吐症状减轻。祝利清介绍说,肝脏是血吸虫侵犯的主要器官之一。血吸虫性肝病是由感染血吸虫所导致,人体在患有血吸虫性肝病以后,都会有程度不同的肝损害。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肝坏死或者是肝硬化的现象。

  据悉,广信区第二人民医院目前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分别是区第二人民医院、区血吸虫病防治站、区旭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旦患上血吸虫病,就大可能患上肝病。治疗血吸虫病,就有必要有技术治疗肝病,让患者满意。”周壮发说,近年来该院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肝病,运用生化、免疫、细胞、电子显微镜等现代科技手段研究肝病机理,推动肝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研究工作。医院通过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肝病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今后医院要发挥这种优势,让广大肝病患者能够得到正规治疗,早日康复。

  如何预防肝病?中医师祝晓丽介绍说:养成良好日常生活饮食习惯、不滥用药物、定期体检、加强锻炼、做好个人防护等;不吃隔夜食物,不吃发酵发霉的干果类,不吃烧烤类食物,避免食入生冷牛羊肉;酒精主要的代谢场所就是肝脏,大量饮酒会加重肝脏负担,因此必须戒酒;平时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最好每晚11点前入睡,这样可以保证肝脏得到充足时间的休息,千万不要过度熬夜,长时间熬夜是很容易患上肝病的;很多药物对肝脏都有副作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需要长期服药者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且定期体检,复查肝功能;生活中要避免与肝炎患者的体液接触,肝炎病毒的感染容易导致肝功受损,引起病毒性肝炎,甚至演变为肝硬化。另外,可以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怀疑患有肝病应当及时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明确诊断后积极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