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汤念祖问答网
2024-05-19 06:32:54

忠诚无私 清廉守本——“开国少将”陈仁洪的故事

“说起我这位老舅,真觉得有点对不住他,曾经对他有较深的误解……”说起老舅,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陈仁洪的外甥——年过七旬的暨甫根,心中总是充满自责。

陈仁洪(1917年—1990年),江西铅山人。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红军,曾担任北京军区副政委、济南军区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8年,因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在铅山县紫溪乡火星村当农民的暨甫根曾特意北上找陈仁洪,想请他出面让当地政府“照顾”一下家里。被陈仁洪一口回绝:“我是共产党的干部,没有特权!我们不能为了私事给政府添麻烦,生活要自食其力。这60元钱拿去买点生产物品,给老人孩子添点衣物。记住,以后再也不能提这样的要求了,说了我也不会帮你去打招呼。”

满怀期待去,却被泼了冷水,暨甫根心里很不是滋味,既觉得委屈,更觉得老舅无情。但自那以后,暨甫根一家再也没有因为这种事找过老舅,也没有借老舅之名向当地党委、政府提过要求。随着年纪和经历的增长,暨甫根慢慢开始理解老舅,并对他充满了敬意。

陈仁洪看似无情,实则有情,身居高位却从未忘过本。据陈仁洪生前的秘书李宏余回忆,陈仁洪将军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1967年在72师农场连队蹲点,陈仁洪见到一些战士穿草鞋,十分高兴,对连队的干部说:“草鞋是我们红军的传家宝,要教育战士不要忘了过去。”结束蹲点回军部时,时任陈仁洪警卫员的李宏余请一位战士编了一双草鞋,带回连队穿了起来。有的同志风言风语地说他“出风头”,他就把草鞋扔了。没想到被陈仁洪看到,捡了回来,并洗干净晒在户外,见到李宏余就问:“为什么好好的一双草鞋不要了?”在得知情况后第二天一早,陈仁洪就把连队指导员叫来,意味深长地说:“草鞋,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草鞋曾伴随着红军走向胜利。我们现在不是要大家都穿草鞋,而是要让大家懂得,没有当年的草鞋,就没有后来的布鞋,更谈不上今天穿皮鞋,这就是历史。”为此,指导员就草鞋问题给全连讲了一课。

陈仁洪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穿的衣服是补了又补,实在不能穿了还要剪成布条用来扎墩布。有一次出差,身边的同志见他的袜子破旧,就建议他买两双新的。但他说:“我不是没有钱,也不是买不起几双袜子,但节俭的传统不能忘。袜子破旧一点,缝补一下穿在脚上不是一样很好吗?”他从济南调回北京时,管理部门见他的家具破旧,准备购置新的。他坚决回绝:“这些家具修修还能用,不能让公家为我花钱。”

陈仁洪生前对家人和身边人近乎苛刻。1989年初,他从济南军区政委的岗位上退居二线,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他找当时自己的秘书李宏余谈话,特别严肃地规定两条纪律:“一是家属、子女、工作人员,谁都不许利用我的名义办私事,我们决不能以权谋私;二是我的汽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用的,不是自家财物,不准随便使用。”

凡事公私分明,不违反原则,一定要按规定办事。这是陈仁洪的要求,也是长期养成的习惯。有一次,他的孩子探家返回部队,因带的东西较多,李宏余就安排小车送他的孩子到火车站,没想到被陈仁洪发现了。陈仁洪严厉地批评了李宏余,最后李宏余只得用自行车把陈仁洪的孩子送到地铁口。

陈仁洪虽然身居高位,却从未有过特权思想,始终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党员,从不搞特殊。1989年5月,陈仁洪从济南回到北京,第一件事就是亲自把组织关系介绍信交给老干部服务处的党委书记,并汇报了自己的情况。秘书对他说:“这点小事,以后我为您代劳好了,不必亲自去跑。”他严肃地说:“这是向组织汇报,不能代劳。”他就是这样一位忠诚、虔诚的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坦诚向党小组汇报思想动态。

陈仁洪一脉家风甚严,祖上制定过很多条家规家训,其中核心要义就是“忠诚无私,清廉守本”八个字。陈仁洪自小深受陈氏祖训影响,一生坚守,做到了公正无私、清正廉洁、不忘根本、严于律己、严以齐家。或许正是有这样的严父,有这样严明的家风,陈仁洪的儿子陈维扬不负期望,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了一名少将。

“老舅已经去世近30年,我也一直没有机会向老舅道歉。但我会要求家人,不要忘记他的嘱托,不给政府添麻烦,生活要自食其力。”暨甫根说。(李伟 苏涛)


“种”出一条致富路

  近日,走在上饶经开区董团乡红石村,处处是风景,入眼皆是画:一排排翻修一新的农房坐落有序,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串联起村内村外,勤劳的村民或在田间或在院前忙着农活……一派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喜人景象。

  眼下正是大量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红石村种植最多的农作物是花生、西瓜、芝麻。今年,该村花生总产量高达数十万斤。村民吴仕仔家中今年收获花生2000余斤,在该村200余户农户中产量属于中等。“这几年,我们在田里忙活也能赚个好几万元,不忙的时候可以去做小工,还不耽搁照顾孙子孙女。”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他感到十分满足。村民吴成寿是村里有名的冬瓜种植大户,今年种冬瓜500余株,产量超过2万斤。“村里现在排灌很方便,土壤肥沃,每年种出来的冬瓜既好看又好吃,个头大的一个就有近百斤。”吴成寿看着地里成片的胖冬瓜,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  

  红石村充分发挥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等适合耕种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种植业,组织村民种植瓜果蔬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指导、拓宽销路等一系列措施,带领群众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并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合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目前村内的农业种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类瓜果蔬菜很受市场的青睐,‘种植’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该村村主任吴松海高兴地说。

贤廉门风越千年——陶母教子的故事

  陶母湛氏(243-318),是东晋名将陶侃(陶渊明之曾祖)的母亲,也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良母,以教子有方、宽厚待人等崇高品行称道于世。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一并被尊称为“中华四大贤母”。陶母织梭教子、截发留宾、封坛退鲊等故事,成为千百年来家风家教的典范。

  湛氏十五六岁时嫁给鄱阳陶丹。尽管陶丹曾任吴扬武将军,但因为官廉正,家境一直很贫寒。到吴永安二年(259年)陶侃出生时,陶丹因官场失意、贫病交加而离开了人世。家贫,夫死,子幼,对于陶母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此后湛氏默默挑起生活重担,纺纱绩麻,含辛茹苦,教育孤儿。她反复训诫陶侃要珍惜光阴,崇尚勤俭。

  陶侃长大成人后,陶母又教诫陶侃,一定要结交那些人品、学识胜于自己的人,不能滥交。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陶侃好友、孝廉范逵骑马来访,因事出仓促,只得留宿陶家。而陶家一贫如洗,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待客,陶母就交代陶侃说:“你出去把客人留住,我有办法。”随后,陶母就把自己的长发截下二绺,换来酒菜招待了范逵;又将床上的草垫剁碎喂客人的马匹,这就是陶母“截发留宾”和“剉荐供马”的故事。范逵对陶侃颇为赏识,当他得知湛氏为招待自己而截发剉荐时,心情激动,感慨而叹:“非此母,不生此子!”

  陶母深明大义,常教育陶侃应立身清正。陶侃在当浔阳鱼梁吏的时候,曾托人带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母当即将这坛糟鱼退回,并写了一封信责备陶侃:“你作为国家的官吏,拿公家的东西给我,非但不能使我高兴,反而带给我忧愁和担心。”母亲的责备,震撼了陶侃的心灵,使他感到愧疚。从此,陶侃格外注重奉公自律。究本穷源,陶侃能以高尚品德传世,陶母的教导功不可没。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陶母病殁,终年七十五岁,葬于鄱阳县城东郊牛岗咀。官府特地在她的住所旁建立牌坊,名为延宾坊,将陶侃屋边的一座桥命名为德化桥,以此纪念这位贤母。北宋名臣范仲淹任饶州知府时,专门派人在德化桥头设立“延宾坊故址”巨碑。1943年,此碑倾毁。陶母以身垂范、育子成材的事迹,载人《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后人赞日:“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

  如今,四十里街镇积极探索打造特色廉政教育品牌,深入挖掘本地陶母育儿和陶侃勤政清廉的故事,结合廉洁文化建设,建设了陶母纪念馆、贤母广场、文化长廊,并专门配备了一名廉政讲解员。通过大力宣传陶母育儿的感人事迹和陶侃廉洁从政的故事,使大家在感悟历史、弘扬优良家风的同时接受廉洁文化的感召和洗礼。(记者 蔡文逸 整理)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