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冯兴国问答网
2024-05-18 09:16:36

信州区以民生实事成果彰显主题教育成效

  主动问需,推动民生清单变身幸福账单。信州区坚持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主题教育与民生实事互融互进,积极构建“E呼即办”机制,一批群众重点关注的居住环境、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诉求建议被集中收集、提上日程、列为重点工作事项。将“民生十件实事”“重点民生项目”进行清单化管理,以“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方式推进督促清单落实见效。各部门协同发力,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清单中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按下“加速键”,5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接近尾声,加快推进市立医院三江总院建设,挂牌南昌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力推进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一张张清单的兑现,让群众眼前一亮、心头一暖。

  排忧解难,解决民生痛点变成服务支点。信州区把解决好家门口养老、就餐、居家生活等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发力点,切实抓好“养、食、居”为一体的民心工程,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东市街道建立“邻聚里”品牌,在大井头社区试点建立“银龄匠心”老有所为银发服务体系,探索出有方案、有队伍、有场地、有资金、有机制、有活动“六有”工作模式;市委市府大院社区面对辖区“居家养老”人数较多,且儿女不在身边存在“吃饭难”的问题,主动向前一步,探索建设“城市助餐点”,服务功能将覆盖80岁以上老年人1000多人,辐射周边5个社区,让老年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实现“老有所食,食有所安”。

  务求实效,实现民生所盼变为民生所赞。信州区将开展主题教育与深化“西市格格”网格化治理品牌做法相融互促,扎实推进“大抓基层年”“万名干部进万家”“联村包户、干部下访”活动,确保“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以“一张网格”兜底民生服务,将基层党建、便民服务、重点人群管理等细化成9个大类113项网格工作清单,紧盯居民需求,将民生服务帮办代办事项纳入网格工作室,把“办事窗口”搬到“家门口”,让居民不出网格就能享受便民服务;扎实开展“党建+网格+微小事”工作,按照“快办快结、快速高效”原则,聚焦解决社区居民关注、受益面广、急需解决的民生小事项,以小举措服务大民生;按照全区每个社区每年50万元的标准安排4000万元“微小事”财政预算资金,先后征集确定“微小事”事项1319件,办结群众身边“微小事”1298件,以提升“民生温度”换来群众“幸福厚度”。(廖阳琦)

 

让历史文化遗产闪耀在数字时代

  通过“云游长城”小程序,可在线沉浸式体验“爬长城”“修长城”;为敦煌每个洞窟、每幅壁画、每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更多人更便捷地领略莫高窟魅力……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助力历史文化遗产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也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好挖掘其多方面价值,使其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是每一代人都面临的课题,也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解决这一课题打开了新的空间,并且潜力无穷。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而言,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创新文物展示的方式,还能为文物的修复和研究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敦煌研究院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积累了超过300TB的数字资源,为壁画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借助文物无损成像光谱分析系统、三维激光扫描及打印等装备,秦始皇兵马俑制作工艺与色彩得以复原,研究人员因此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通过三维重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不仅能让更多人看到文物的本来面貌,也让保护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总是和社会发展进步相伴而行。当前,各种沉浸式、互动式数字技术的兴起,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为更多人了解,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创造了新的可能。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通过即时云渲染技术,将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三星堆数字博物馆以及古蜀王国等场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苏绣、扬州漆器等静态的非遗产品,通过动画的方式呈现非遗技艺制备过程、用料等,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得以“活”起来。把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做好实物传承,还能更好地赓续文化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加快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数据价值,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各环节,不断拓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技术、新模式。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兼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数字技术专业知识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以科技的力量赋能文物保护,以创意的活水激发文化创新,必将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劲动能。

  (李晓红)

【强国复兴有我 网上展示】一起听弋阳讲“可爱的中国”

近年来,一支“可爱的中国”宣讲团从方志敏故乡江西弋阳县出发,进机关、进乡镇、进学校、进村社、进企业、进连队,深入基层宣讲方志敏“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伟大精神,为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因”为信仰 “所”以可爱

方志敏“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的革命精神,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赣东北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黯然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焕发出了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专职教师、“可爱的中国”宣讲团成员诸葛方林说。

邵爱福是“斧头将军”黄开湘的外孙,现担任江西方志敏干部学院特聘讲解员,他说:“我外公五兄弟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都是受到了方志敏精神感召。”

在新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方志敏精神,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建设可爱的中国贡献着各自应有的力量。

“宣”出特色 “讲”出亮点

2018年,弋阳县探索组建“可爱的中国”宣讲团,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弘扬方志敏精神,打通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讲好红色故事,内容、形式创新都很重要。诸葛方林表示,宣讲团在剧本创作上力求构思精巧,既有环环相扣的完整情节,又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观众能够眼随人动、心随情动。

“可爱的中国”宣讲文稿主创人之一余玉有说,宣讲团还通过融入情景演绎、时空对话、歌曲演唱等形式,让宣讲更走心、更有感召力。

随着队伍一步步壮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可爱的中国”宣讲团已逐步形成一个立足弋阳、面向江西、辐射全国的“红色品牌”。

从“心”出发 向“梦”而行

方志敏精神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需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讲。吴志涵和徐静怡是“可爱的中国”宣讲团年轻成员,他们正在努力让“可爱的中国”宣讲品牌在年轻人群体中“火”起来。

“我们将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准备不同的宣讲版本,使其更符合宣讲对象的特征。比如,针对高校学生和机关单位宣讲,我们可以多讲一讲方志敏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徐静怡说。

吴志涵认为,“我们要了解现在年轻群体需要什么、在意什么、方志敏精神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不断创新宣讲内容和形式,使‘可爱的中国’宣讲品牌真正‘出彩又出圈’。”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可爱的中国”宣讲团线下宣讲1600余场,受众达到110万人次,线上新媒体产品阅读量达1000万。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