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蔡德霖问答网
2024-05-23 09:37:25

牢记殷殷嘱托 凝聚奋进力量

  10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调研,总书记亲切地说:“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很关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婺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注入了强劲动力。广大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倍感振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决心在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县”、乡村振兴“样板县”、心情愉悦、开心生活“样板县”婺源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作为一名党办干部,要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对婺源的关怀厚爱,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履职尽责,用作为体现忠诚、用发展体现担当、用成效体现落实,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婺源篇章”中交出优异答卷。 

  坚持思想引领,在深学细悟中铸忠诚、勇担当。自觉提高政治站位。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江西、为婺源发展把脉定向。要牢记关怀嘱托,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责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定铸牢忠诚之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大爱,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关怀,转化为绝对忠诚的政治信仰,更加坚定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以“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更好服务县委科学决策、服务全面深化改革,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凝聚奋进力量。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发展的殷切期望,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发展明确的重点任务,立足婺源特色优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做好文稿服务、调查研究、深化改革等各项工作,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婺源落地生根。

  坚持开拓进取,在笃行实干中强保障、优服务。努力当好“宣传员”。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安排部署,结合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统筹推动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学习宣讲活动,坚持原汁原味、讲准讲透,坚持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迅速在全县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引领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奋力当好“参谋员”。始终把服务保障大局作为谋划工作的着力点、把握工作的契合点、开展工作的立足点,立足婺源发展大局,坚持前瞻性思考,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提出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服务县委创造性提出贯彻落实措施,一步步把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全力当好“勤务员”。增强服务主动性,准确领会县委意图,服务重大谋划、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坚持整体推进、做好系统运筹,积极调动全县上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增强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深入基层宣传宣讲,积极开展“到村(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千名干部入万企、进万家”等活动,引导和推动基层干部群众紧跟足迹、紧记嘱托、感悟伟力、感恩奋进。

  坚持扬长补短,在固本兴新中惠民生、促发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婺源时指出,“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优化乡村风貌、产业、生活空间,注重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更多高质量意见建议和改革举措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助力打造幸福生活“婺源样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婺源时指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大兴调查研究,聚焦持续深化“景村”党建引领,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引领保护文化生态,提升旅游服务,构建景村和谐关系,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助力打造乡村振兴“婺源样板”。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婺源时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聚焦激活发展动能,探索拓宽转化路径,推动更多的生态资源“价值变现”、生态产品“溢价增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助力打造美丽中国“婺源样板”。

  (作者系婺源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为文化产业在振兴乡村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机遇。

  2022年4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的目标。一幅绚丽壮美的乡村文化产业蓝图已经绘就,等待着我们去实现。

  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创意密集、人才密集的朝阳产业,但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立足于乡村的特点和实际,才能使文化产业真正在乡村扎根。和任何产业一样,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实现资源、人才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因此,首要的便是准确认识本土本乡的文化资源禀赋,挖掘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凸显其稀缺性。在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热潮时,这是需要格外重视的一个问题。

  文化因独特而充满魅力。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转化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安阳林州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深处,拥有不少传统村落。当地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发展写生产业,吸引美术院校和机构在此设立写生基地。大量人群前来古村落写生,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增添活力。山西长治武乡县五村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举办“五村播种节”,吸引全国各地数百位摄影家来此创作采风,带动当地发展旅游、餐饮,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富裕村。江西黎川县发展油画产业,使这个大山环绕的革命老区成为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油画产值超6亿元的文化产业基地……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善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凸显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是文化产业在乡村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乡村有大美,但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使资源变成产业。传统村落在村民眼中也许平平无奇,但在美术家眼里却代表着传统建筑之美;耕田犁地、祭祀祈福的民间风俗也许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但在摄影家的眼中却是创作的大好素材。所以,如果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待乡土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哪些资源是本地独有的、哪些特点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就能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打开思路。

  强调乡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也是避免千人一面、模仿雷同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不同、东西各异,辽阔乡村孕育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五色斑斓、丰富多彩的民俗、建筑、饮食、手工艺品、非遗技艺等,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乡村振兴的事业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凸显其独特性和稀缺性,使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共同绘就新时代更加绚丽美好的乡村画卷。(张 贺)

文明蔚然成风 生活向美而行 ——广信区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全区有9人当选“中国好人”;在今年8月发布的江西省移风易俗“五个100”先进典型中,广信有5个先进典型上榜;成立了232个红白理事会、累计印发10万余份移风易俗倡议书 ……

  广信区全面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常态化长效化,落实“区级抓统筹推进、乡级履行主体责任、村级抓落实”三级组织体系,出实招、用实策,让良好家风、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得到持续涵养,文明“蔚然成风”。

  “五老”“理”出新风尚

  “以前,不管谁家孩子上学、参军,邻居们大都会置办酒席。”广信区旭日街道饶信社区居民彭联朝始终不提倡大操大办,在他的坚持下,家里无论是孩子升学,还是家人过生日,都没有置办任何宴席。

  为破除陈规陋习,近年来,饶信社区建立完善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由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乡贤、老模范组成。作为移风易俗坚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彭联朝被推举为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细化红白事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更新村规民约……

  据悉,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广信区以行政村、人口聚居多的自然村为单位,成立了232个红白理事会,实现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两个全覆盖。按照“因村施策”原则,指导各村注重发挥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作用,因地制宜修订村规民约,对整治“铺张浪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陋习作出最接地气的规定。

  积分“激”出村庄美

  “去年我们家获评‘清洁家庭’,今年成了‘清洁家庭示范户’,还获得了10个积分。”在广信区枫岭头镇坑口村村民严厚来的家门左侧,整齐挂着两张绿色的“奖牌”,来来往往的村民们一眼就能看到,这让严厚来很骄傲。

  在坑口村,村民主动参与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清洁家园争先创优、志愿服务等,都能获得积分,每半年开展一次红黑榜评比。这些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米、油、盐等生活物品。

  此前,为了养家禽,严厚来在家门前搭建了一个帐篷。村里实施文明积分制后,他不仅拆除了帐篷,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注重做好“门前三包”。  “‘移风易俗文明积分’的实行,让摸不着的文明,变成了看得见、用得上的物品,很大程度提高了村民参与各类移风易俗活动的积极性。”坑口村党支部书记鄢饶说。

  评选“评”出好民风

  位于灵山脚下的清水乡双溪村,方圆几里的村民们都知道有一个名叫张晓红的“好媳妇”。婆婆重病30多年,中风偏瘫10多年,5000多个日夜,张晓红每天给婆婆擦身、按摩,用轮椅推婆婆外出晒太阳、拉家常,从不懈怠。她的孝心让村民们无比感动,被推选为清水乡孝老爱亲“好媳妇”。

  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等评比活动,是清水乡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重要抓手,用身边的先进人物为大家树立行为标杆。“评比之后,我们会召开表彰大会讲述感人事迹、发放奖牌,并在村里的显著位置制作宣传栏,展示他们的先进事迹。”清水乡相关负责人毛晓宇介绍。

  此外,宣传栏里,除了“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事迹,还有村里各家各户的家规家训,以及移风易俗的倡议书等。“好家规、好家风、好家训让村民懂得孝在当下、孝在生前的道理,有助于文明风气的养成。”毛晓宇说。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