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节振国问答网
2024-05-16 12:52:40

夏至:处处闻蝉响,遍地听蛙鸣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袁瑾介绍,以夏至为起点,气温持续升高,一年最热的时段即将到来。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之说。按照民间习俗,夏至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要吃面,正所谓“一碗面下肚,暑气消大半”。

  至于其中的缘由,众说纷纭。在北方,夏至前后正是小麦丰收、新粉上市之时,古人以面食敬神,庆祝丰收,自然就有了吃面的习俗。面条不仅种类多,口味也多,如北京炸酱面、天津三鲜打卤面、山西刀削面、陕西臊子面、兰州牛肉面等等。

  吃凉面是夏至北方普遍习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夏至这天,北京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种冷淘面。冷淘面即“过水面”,将面条下锅煮熟,捞起来过一下凉水,食用时加一点调味料,有的还配上各种菜码。当夏日热得满身大汗时,吃上一碗凉面,解暑降温,浑身爽利。

  在南方,“夏至面”的种类也很多,如镇江锅盖面、扬州阳春面、常州炒浇面、淮安长鱼面、南通跳面、昆山奥灶面、杭州片儿川、福建虾面、广东竹升面等等,展现了南方别有的风情和意趣。

  “面条是中国人夏日餐桌上的常客,天气愈热,吃面条的频率也就越高。一是做法简单,吃着方便;二是口感不错,营养丰富;三是宁心护肾,养生保健。”袁瑾说。

  夏至吃面还有一种解释为,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而面条便是食物中最长的了。这天以后白昼将渐渐缩短,民间就有了“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说的是吃过“夏至面”,白天就越来越短,每天做针线活,用的线也一天比一天少。

  相比于其他食物,面条清爽、素净,既是简朴的果腹之物,也可以衬托任何食材,汇聚百态生活,容纳万千滋味。夏至到了,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论你身处何方,不管你有多忙碌,记得吃上一碗“夏至面”,这是生活的滋味,也是文化的传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行走在上饶大街小巷,琳琅满目的年画、吉祥喜庆的灯笼,满眼皆是“中国红”,无不显示着“年”的喜庆与隆重。

除夕的早晨,记者在广信区煌固镇下枧头村看到,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门前挂上了红彤彤的灯笼。“上联是精耕细作丰收岁,下联是勤俭持家有余年,横批:国强民富”孩子们三五成群有板有眼地念着红红的春联,村民们都沉浸在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里。在余洪光家中,全家人正坐在一起唠嗑、嗑瓜子、喝茶,共聚一堂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中饭过后,余洪光一家就开始张罗着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摘葱剥蒜。长辈们削莴笋、削萝卜。余洪光忙着杀鸡杀鱼……从大厅到厨房,始终充满欢声笑语。

年夜饭中的重头戏就是包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取“更岁交子”之意,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余洪光一家分工协作开始包饺子,你来擀皮,我来包馅,不一会,包裹着幸福和快乐的水饺便铺满桌面。
“今夕定何夕,今夕岁还除。团栾儿女,尽情灯火照围炉。”除夕的团圆饭可谓是一年中最盛大的一餐。其特点就是家人齐聚,菜肴丰盛。家人无论在何方,都会赶回到父母身边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
“团圆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火锅和鱼。火锅煮沸,热气腾腾,寓意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正在准备火锅配菜的余洪光说道。除夕夜,在春晚的开场曲目中,一家人围着一桌子年夜饭,推杯换盏,辞旧岁、迎新年,一起享受那传承千年的“年味”,在烟火里感悟着血脉亲情。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如果用声音来形容2024新的一年, 那一定是饺子下锅的咕咚声、酒杯之间的碰撞声、电视上春晚的乐曲声、零点祝福的呐喊声,以及一句叠着一句吉祥话的声音…… 上饶市媒体中心出品 来源:上饶日报 文字:上饶日报记者任晓莉 编辑:谭心云 责编:聂晶 监制:陈华英 蒋春 业务联系:18970369378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龙头山乡:农技员包干到村 实用技术送田头

  祝正兴口中的农技员,就是龙头山乡选派的村级农业产业发展指导员。以前,村民都是按照经验进行农业活动,近年来,龙头山乡加大了村级农技员的选派力度,丰富了村级农技员理论知识,通过科学的指导,尽最大可能帮助农户减少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种植顺利开展。

  农技员们包干到村,通过多种形式对村民开展水稻等农作物种植宣传,如开展村民大会,提供种植知识视频,上门解答疑问等。同时,农技员们积极下地,走入田间地头,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解决村民们的各种问题。“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知道村民需要什么,只有农民认可的技术才是好技术,我要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确保龙头山乡的种植业顺利发展,让农民生活更加美好。”龙头山乡的农技员董自如是说。

  龙头山乡是个农业大乡,耕地多、农业人口多,耕地产量却很低。通过选派村级农业产业发展指导员,从2014年至今,种植业产量提高50%以上;并且农技员们根据本乡的地质条件和气候因素,开创性地引入新的种植品种,如羊肚菌、草莓、葡萄等,村民的收入极大提高。“群众满意度高、服务效果好。”德兴市龙头山乡农办有关负责人称,通过多年试点,村级农技员解决了实用技术落地难的问题,弥补了基层农技干部不足的短板,俨然成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詹求昊 董斯堃)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