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王德茂问答网
2024-05-19 07:20:37

为市民缝补“温暖”

  钱雪 本报记者 蒋学华 文/图

  “这件羽绒服当时买的时候花了800多元,不小心被划破了一个洞,舍不得扔掉。拿来修补后,恢复原样了!”11月19日,家住信州区宝泽楼附近的王大妈拿着刚刚补好的衣服,高兴地说。进入冬季,随着天气变冷,许多市民把破损的衣服裤子、需要换拉链的衣裤等纷纷送到小巷里的便民服务点缝补,又使街头的缝补工忙碌起来。 

  近日,记者在信州区步行街附近一便民服务点看到,3位缝补工正熟练地踩着缝纫机,帮助市民缝补着裤子或是衣服。桌子上堆着修补好的衣服和即将要修补的衣裤,旁边竖着一块“换拉链配扣子,裤子绞边缝改”的牌子。“冬天里,被取暖器烤坏的衣服比较多。”其中一位缝补工说,冬季不同材质的衣服损坏的地方不一样,皮衣自身比较容易老化,人为刮坏皮的情况也不少;羽绒服的袖口地方最容易损坏;牛仔裤的裤裆部分是最容易破损的。“入冬后,我们都忙不过来,周围居民的衣服坏了都往这儿送,还有人大老远赶来补衣服的。” 

  就在记者与她们聊天的短短几分钟,就来了五、六名顾客。一位缝补工边忙边对记者说:“除了缝补衣服,还可以裁剪、绣花。有的衣服用针线不好补,就绣一朵花盖上,绣花都是找别人先用电脑制图,然后再一针一线地缝上去。天气越冷,生意越好。夏天的时候衣服不多,到了冬天,毛衣、羽绒服、西装都多起来了,并且衣服一般比夏天的贵,过来缝补的人也多。生意好的话,一个月能挣个3000元。”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顾客送到这里来的都是羊绒衫,像补个手指头大小的洞需要20元,同时按照缝补的难易程度、料子用线的粗细,价钱也会有所区别。像修补皮质衣服的小洞需50元左右,而牛仔裤修补最低要13元。顾客王先生一来就夸起这种便民修补摊点,“我是特地从广信区赶过来修补衣服的,这次带了3件过来。我家的小区内没有这样固定的修补摊点,还是听邻居说这里的小摊手艺好,这才专门过来修补。”王先生说,这种便民小摊的修补价格比商场、洗衣店便宜,为市民生活带来更多实惠与便利。

省人大监察司法委来上饶市调研

  本报讯 12月26日至29日,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监察司法委主任委员潘东军和副主任委员何刚一行在我市开展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高兴、副主任吴磊,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继田,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刘少旺分别陪同。

  调研组在德兴市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德兴市检察院及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及省委实施意见情况的工作汇报,征求参会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

  潘东军对检察机关及各有关单位贯彻落实《意见》工作情况表示肯定。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依法全面履行检察职能,依法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坚持“为大局服务”的理念,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法律监督过程中的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案件通报、备案审查等沟通协作机制,提升法律监督质效,推动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检察主办、社会参与”的法律监督工作格局,努力开创法治江西建设新局面。

  调研组一行还先后到万年县、余干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刘智荣)

像石榴籽一样 紧紧抱在一起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采访侧记

 

  盛夏时节,我们翻山越岭,在一片诗意向往的祖国北疆兴安盟,见证了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岭上兴安。

  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盟”有团结和睦之寓意。兴安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早实践地。1947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这里人文环境包容和谐,有汉、蒙古、满、朝鲜、回等41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7月9日至11日,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近百家媒体的社长、总编和编辑记者代表200多人深入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和阿尔山等地采访,见证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感人场景。

 

  1大美兴安浸润红色基因

  一抹中国红

  红色,是兴安盟历史长河中隽永的颜色。主题采访首日,百家媒体采访团来到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走进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

  “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有“草原延安”之称。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史称“五一大会”。

  作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的诞生地,乌兰浩特市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众多并保存完好,共有11处红色景区景点,其中以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为核心,并称“一馆三址”,全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年接待参观游客达150万人次。 

  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采访团跟随讲解员一起了解内蒙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参观五一会址和民族解放纪念馆时,我看到很多泛黄的纸质文件,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团结。只要团结起来,中华民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就像一颗火种,逐渐成燎原之势,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银川日报社副总编辑赵龙说。

  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地处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条河流汇集地,因而得名。如同水流汇聚,生活在三合村的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6个民族村民相亲相敬、团结友善,生动、鲜活地践行了一个暖意融融的“合”字。

  整个村子体验下来,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浙江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总编范卫东感慨地说:“在这里,各族村民守望相助、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处处呈现着一派祥和、富裕、文明的景象,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2守望相助谱写团结佳话

  一场情景剧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上世纪60年代,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爱心接力行动——“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是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玛拉沁乐园演艺厅内,采访团一行观看了由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基层干部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创作的团结大爱红色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乌兰河畔的红树林》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内蒙古草原上的南方少年席海涛是如何融入草原、热爱草原,最后扎根在草原的故事,让采访团几度落泪。 

  “剧中最后一句‘我的儿子回来了!’不仅展现出草原人民最质朴的善意和博大的胸怀,也把汉族孤儿对草原母亲的依赖、爱戴、感激与报恩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各民族守望相助、紧密团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渡不过去的难关。”河南省新乡日报社新闻管理部主任祖绍光激动地说。

  科右前旗乌兰毛都杭盖草原深处,民兵骑兵连、守望草原巡防队被誉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苏道牧场内,骑兵连队员吴苏道、白萨仁夫妇早就做好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媒体朋友的准备。多年来,这对自愿为祖国巡边护边的蒙古族夫妇一直保留着对远方来客最浓烈的热情。

  在这里,几座“蒙古包”成为了牧民自发护边的“草原驿站”,每次队员们巡防归来,白萨仁都会为他们准备好热乎乎的饭菜。在空闲的时候,白萨仁还会骑上自家的马陪着丈夫和巡防队员们一起巡边,在这里经常能看到他们夫妻巡边的动人画面。

  “巡防时牧民们需要啥我们就给带啥,牧民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我们是牧民的后代、草原的孩子、党的子女。如今,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成为守边、护边的一员,为祖国守边、护边是我们的义务和荣誉!”这对自愿为祖国护边的蒙古族夫妇真诚的话语让采访团十分动容。

  “一路走来,乌兰毛都草原的壮阔壮美让我惊艳、震撼,但是让我感受最深刻的还是这里的民族团结意识,这片草原上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吃苦耐劳、尽心守护,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彰显了兴安盟各民族的团结和睦、交往交融、亲如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副会长、柳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吴怀辉有感而发。

 

    3交往交融共绘美丽图景

  一片幸福绿

  沿着G302国道一路向北,驶入阿尔山市境内。车窗外,山峦逶迤、林海连绵,漫山遍野的桦树、松树笔直挺拔,给第一次来到兴安盟的四川省乐山日报社总编辑王大强留下了深刻印象。“绿色是阿尔山的生态底色,这里有满目皆绿的风景和健康绿色的农特产品,绿水青山也是阿尔山最大的财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阿尔山最大的优势,给各族群众带来了许多‘绿色福利’。”

  这些年,阿尔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还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让各族群众在阿尔山共享美好幸福生活。目前,阿尔山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生态产品总价值量达1229.33亿元。

  阿尔山市各族群众守护的“绿水青山”,成为他们的“幸福靠山”。过去的十年里,阿尔山市全年接待游客量实现了从200万到峰值500余万人次的突破;旅游收入创造了由千万到30余亿元的发展奇迹;旅游从业人数达到了从原来的近1万人增加到1.4万人的长足进步。旅游产业推动了阿尔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各族人民群众在旅游业发展中增收致富、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不断提升。

  山东省菏泽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常健是第二次来到兴安盟,在他的眼中,如今的阿尔山与十年前相比,旅游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阿尔山的旅游资源特别丰富,这些年,当地的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设施日益完善,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大家在‘花式’旅游活动中增进了交流、理解、欣赏和尊重,对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

  “兴安岭上兴安盟,兴安盟里石榴红!”主题采访已然结束,但来自全国百家地市媒体的记者、编辑们仍然不断刷新着对“兴安岭上兴安盟”的美好认知,临别之时大家留下了真挚的感言。

 

  文/本报记者 吴菁 龚俊慧     图/兴安日报社提供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