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关仁问答网
2024-05-24 04:09:20

沙洲有条红军街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方志敏、邵式平等战斗过的地方,也是葛源连接闽北、浙江苏区的主要途经之地。

  红军街不长,店铺也不多,但每走一步,都是红色故事。每一栋老房子,都有光荣历史和红色记忆。

  街头第一栋房子,是一座赣派民宅。黄泥墙,木梁柱,黑瓦顶。女主人刘菊仙,曾经跟着方志敏、缪敏一起闹革命,后来嫁给这户黄姓人家,是方志敏女儿方梅的奶娘。1932年,方梅出生时,正值反围剿特殊时期,处境异常危险艰难,没有医生没有接生婆,甚至没有剪刀,是缪敏亲手拔断了方梅的脐带,出生三天,就送到刘菊仙家,在这里抚养了一年零三个月。

  街边的剃头铺,原主人叫黄金瑞,是方志敏的警卫员,这里也曾是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那一年年关将近,方志敏路过剃头铺时,在门口下马,想要理个发。交流时得知黄金瑞因为家境贫寒,父亲让他15岁学艺,18岁开了这家剃头铺。方志敏看他出身贫苦却好学上进,年纪轻轻又长得威武高大,当场就把他吸收为工农分子,从此领着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红军街的贸易中心,诞生了苏区第一张红色货币,同时也有效补充了苏区稀缺物品的供应。比如当时的紧俏物资食盐,它既是餐桌必备,也是伤病员治愈伤口的消炎药,必须到浙江开化、安徽屯溪和休宁才能买到,再通过人工肩挑,走古盐道,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运到沙洲。

  1930年前后,方志敏在红军街设“红十军前敌临时指挥部”。1932年6月底,中共赣东北省委为了将上饶、玉山、横峰、德兴各边沿苏区紧密地连成一片,打通省会葛源与皖南的通道,着手在上饶、玉山毗邻地带组建中共怀玉县委,经过4个月的筹建,将机关设在了沙洲。中共怀玉县委员会下辖5个区,分别为中共河叶区委员会、中共郑坊区委员会、中共西山区委员会、中共茗洋区委员会、中共姜里村区委员会。1933年2月,中共怀玉县委员会内设机关迁到姜里村。一年多后,姜里村苏区沦陷,中共怀玉县委员会机关又迁至怀玉山。

  如今的沙洲红军街较好地保留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中央县级党组织和苏维埃革命政府的一些旧址原貌,走在路上聆听着当年的故事,看着两旁的建筑,仿佛过去的一切都历历在目。

  500米长的青石板路铺就的红军街,记录下一个个时代英雄振奋人心的掷臂高呼,而在红军桥和红军礼堂,沙洲通过举办“六个一”活动,让前来参观的每一个人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肃然起敬。推广红色旅游的同时,沙洲还借助美丽的自然资源,融合发展,推进村落景区建设,致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休闲度假村,带动百姓致富。老百姓们都很支持村里发展旅游,对将来的生活更是充满着期待。正如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写道,“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姜光丽 记者 蔡文逸 整理)

“村民说事”助推乡村治理

  近年来,横山镇上孚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依托“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建立“村民说事”制度。通过开展“村民说事”大家谈活动,对群众关注度高、反映集中,且事关集体利益的事项,交由村民讨论商量,鼓励村民通过“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主动参与村级事务治理、监督,民主集中商议村级事务决策方案,畅通了群众诉求和干群联系渠道,有力推进了基层治理规范化。

  上孚村的农田之前承包给其他种植户种植水稻,由于没有引水渠导致农田无法进行灌溉,承包户已申请退出承包。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上孚村多次组织开展“村民说事”大家谈活动,老百姓的事情由他们自己说了算。通过积极引导、因地制宜,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让“小田”变“大田”,再统一组织对外发包,这一建议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赞同。“通过此次耕作层平整、水塘清淤,农田灌溉用水得到保障,流转起来更抢手了,田租自然也更高,农户既可以获得流转费用,还可以安心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上孚村党支部负责人说。

  为着力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网格,上孚村还将辖区23个村民组,划分为9大网格,由村干部担任网格员,党员骨干、村民组长任兼职网格员,下沉一线,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发现矛盾,并充分发挥“村民说事室”“‘五老’调解小分队”等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范乐麟 周聪)

生态农场有“钱”景

广丰讯 时下,正是桃红梨白时。走进广丰区少阳乡交溪村的“原味农场”,迎面而来的是数亩或深红、或浅红的桃花。放眼望去,30多亩的农场,沟渠相连,溪水潺潺,一块块田地规划齐整,种满了桃树、梨树、柚子树。树下,鸡鸭鹅等家禽悠然“散步”。“花了近10年心血,现在终于有个小模样。”“70”后的项冬英是农场的负责人,说起农场的发展,就关不住话匣子。

项冬英是交溪村有名的“能人”,曾在广州闯荡20多年,从一个打工妹起步,先后创办了装修公司、酒店等实体,高峰时,企业员工有600余人。2013年,由于身体原因,她和丈夫谢玉狮毅然放弃广州的事业,返乡疗养。

“一开始,我们也没打算经营农场。”项冬英回忆说,刚回来时,周边都是荒芜地。闲不住的她,就把房屋前前后后拾掇拾掇。由于具有丰富的装饰经验,经她修饰后的家庭院落不仅焕然一新,还富有浓郁的田园风味,成为小有名气的“打卡地”。于是,身边的朋友纷纷“怂恿”她不如利用自己的聪明才干,开办家庭农场。

思虑再三,2014年,项冬英和谢玉狮夫妇办起了家庭农场。都说隔行如隔山,项冬英也尝尽了转行的“酸甜苦辣”。“我们交了很多‘学费’。”项冬英自嘲说,因为之前不懂农业,“折腾”了不少事。就拿果苗来说,不仅引进的果苗水土不服,一度还买到了假苗木,耗费许多心血到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也哭过、也伤心过,就是没有想过放弃。”尽管创业艰难,但不服输的项冬英咬牙挺下去。不懂技术,就拜老农人为师;为了选优苗木,她天南海北去考察、去比较。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夫妻俩的不懈努力,他们的家庭农场变成了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美丽田园。“我们种植了50多种水果,一年四季有花赏,有果卖,而且是纯生态。”看着农场翻天覆地的变化,项冬英颇为自豪。她介绍说,农场的优质果品吸引了大量游客,连周边的农户也纷纷前来取经。而她夫妻俩不仅提供种苗,还无偿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把农场经营得有模有样后,项冬英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农场带动群众增收。“把游客引来,大伙的土特产就好销了。”思前想后,项冬英尝试以花为令、以果为号,举办“桃花宴”“杀猪宴”“百果宴”等活动。为了吸引人气,她还自学直播技巧,通过直播向观众展示农场的美丽风光。上周他们举办了一次“桃花宴”,来了400多人,也带动了腊肉、蜂蜜、鸡蛋等土特产的销售。如今,农场年发放村民劳务工资20多万元,年带动周边村民销售农产品数十万元。

(周毅成)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