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孙念祖问答网
2024-05-24 05:45:15

里洋绵芋乘“网”飞出山旮旯

  绵芋是广丰区特色农产品,里洋村是主产区。全村种植面积逾600亩,产量近120万斤。绵芋丰产,如何拓宽销路至关重要。70余岁的郑诗满对此他深有感触。今年他种了近三亩地的芋头,有4500余斤的产量。可里洋村地处偏僻,家里缺劳力的他,跑不了“远方的市场”,等人上门收购,可价格又不理想。怎么把农产品变现,他犯上了愁。

  里洋村将破解绵芋销售难作为“实实在在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的重点事项,致力解决好群众的“心头难”。该村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了解农户具体种植产量及销售渠道等情况,按照产量规模、个人销售能力等信息,建立“帮销帮卖”的重点群体名单;一方面,依托部分种植大户市场行情熟、人脉资源广的优势,积极对接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农产品专卖店,致力拓宽销售渠道。

  “80后”的付亮亮,是村里的种植大户,早就尝过电商流量的“甜头”。2022年,他通过电商、微商等渠道,不仅把自己的4万斤绵芋销售一空,而且还帮助其他村民销售了2万来斤。今年,面对部分群众销售难问题,他探索“家庭农场+农户+互联网”的产业模式,与村里的农户签订了43亩绵芋收购协议,邀请直播能手,在田间地头开展直播助农活动,鼓励引导村里的年轻党员干部加入直播队伍,助农增收。

  “多亏了村里的这帮年轻人,把我们的难事解决了。”了解到郑诗满的情况后,付亮亮与其签订了定向收购协议,4500余斤的绵芋已销售一空。截至目前,里洋村已经销售绵芋50多万斤,其中直播销售超4万余斤。

  (杨志滨 徐卫清)

 

企业生产忙 确保“开门红”

1月4日,余干县创新创业产业园,江西闽亚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各自生产线上有序忙碌,生产出口海外的智能晾衣机,满足客户订单需求。“我们现在开足马力忙生产、抓订单、拓销路,安排工人加班加点,确保订单早日交付,跑好新年‘第一棒’,确保‘开门红’‘开门稳’。”谈起新年目标,公司负责人徐增民信心满满。

新年伊始,余干县积极推出多条助企政策,助力各企业铆足干劲抓生产、开足马力赶订单,力争新年“开门红”。该县牢固树立“百般呵护企业,充分尊重企业家”理念,继续推行企业特派员、“千名干部大走访、惠企政策进企业”机制,全面落实落细各项税费支持政策,为经营主体减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同时出台《关于鼓励客商投资兴业的优惠政策》《余干县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扶持奖励办法》等措施,组建企业服务专班,加强对企业和重大产业项目的沟通走访,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用工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又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树牢‘凡是长三角能做到的、上饶都要做到’理念,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持续推进‘四大专项整治’,‘惠企政策直通车’集成改革,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一集中’监管,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可比浙江’的营商环境。同时加强政策兑现,切实把各项暖企举措落到实处,助力企业稳产增效。以‘开门红’带动‘季季红’,奋力实现全年‘满堂彩’。”余干县工信局负责人表示。(韩海建 本报记者 任晓莉

黄沙岭:发展茶产业 拓宽致富路

  “我们这里主产高山红茶,一年可产成品红茶约60吨,明前红茶一般售价为600元左右一斤,销往全国各地,产品每年都供不应求。”茶叶基地负责人郑永明告诉记者,麻墩村地处广信区南端,山势高,产出的红茶污染少,所以很好卖。

  近年来,黄沙岭乡党委政府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以茶为“媒”,引进白茶、绿茶等多个品种,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让300多名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唱响了村民致富“歌”。

  “我在茶叶基地工作了6年,平时除草、栽苗,采茶季就帮忙采茶,一个月工资可以拿到4000多块钱,在这里赚钱、养家两不误,再也不用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了。”麻墩村村民郑永德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连日来,67岁的脱贫户龚云仙清晨6点就早早地来到基地采茶。她抖了抖竹篓里的茶芽说:“我今天已经摘了三斤鲜叶,这里采摘茶芽价格40块钱一斤。昨天摘了5斤鲜叶,赚了二百多块钱,为家里增加了收入,感觉很幸福。”

  如今,茶叶种植已经成为黄沙岭乡强村富民、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产业。黄沙岭乡党委书记谢世晟表示,乡里计划扩大茶园面积建设,把生态茶园做大做强,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做优茶文化、打响茶品牌,让村民吃上“茶叶饭”,走上致富路。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