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吴克俭问答网
2024-05-27 04:47:20

“暗箱操作”

  池老师拿着成绩报告单,朝校长办公室走去,同事又问:“池老师,又去找校长?”他情绪激动地说:“是的,太气人了,教书一辈子,连自己的亲人读书问题不能解决,当老师有什么意思?”

  “唉,天气这么热,跑了多次未果,还是算了吧?”有人幸灾乐祸。

  他怒气未消!他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外甥来自己任教的重点高中读书。

  他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对话重复了多少次。

  火辣辣的阳光照在脸上,给他一种说不出的烦躁和激动。汗水从脑门流下,进入眼睛。他看不清别人的脸,可清晰地辨别出别人的腔调,他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上楼,冲上电梯。

  这所重点高中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老师不知在这里挥洒了多少汗水,不知培养了多少优秀学子,不知道优秀学子为国家做出了多少贡献。以前,教育行政部门允许省重点高中招收部分插班生,但今年起政策有变,据说45%中考生要读职业学校,没达到重点高中录取线的学生,一律不得在重点高中就读。个别教工子女低于录取线,也必须前往非重点高中就读。教工的坚持,领导和行政部门反复协商,教工子女才能在父母自己所任教的重点高中借读,但学籍必须建在录取的普通高中。教工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池老师感觉头疼,在学校教书一辈子,自己的外甥以两分之差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自己怎么面对亲姐姐。报名快结束了,一旦开学,一切将尘埃落定。

  校园里,那些重点高中忠实粉丝还会时不时地来学校打听报名消息,他们在操场上、在教师办公室……这些学生和家长让安静的校园又热闹起来了,他们总认为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他们和池老师蹲守在学校,到了校长上班的时间,就跑到领导办公楼,一天几趟,一次不落。

  录取学校反复打电话通知学生报名,否则除名。部分学生的家长扛不住,纷纷去录取学校报名了。池老师隐约感到不安,难道真的没有暗箱操作的现象?只要有一个低于录取线报名,他就要坚决闹下去,不达目的不罢休。

  他在办公室吐槽着,发着火,骂政策,骂领导和那不继续闹下去的“软骨头”。他下课后又来到校长办公室,语气由原来的指责变成商量了:“校长,能不能想个办法,这是我的亲外甥?”校长说真的没办法,说完,拿出一份省教育厅的红头文件给他看。池老师说:“文件是吓唬老实人的,我还不知道。”

  一个电话打进来了,校长要出去。池老师想拦住他,但又没办法,然后骂骂咧咧地走出去。一天,他听同事说,乡下的亲戚低于重点高中录取线,竟然到重点高中报名了,据说不止一个呢。听到这个消息,池老师既兴奋又气愤:领导太过分了,竟然不给自己学校老师面子而给外人机会,对方家长肯定是大人物。

  他软磨硬泡,向同事要了低于录取分数线却已报名的名单,拍下了他们的报名票据。铁证如山!看领导怎么抵赖!他脸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他缓缓地走上楼,双手背在背后,踱进校长办公室,坐下,紧紧地盯着校长,眼睛里露出一股鄙夷的神色。校长连忙倒杯水,说:“还是为你外甥报名的事?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但凡有一点办法,也不会让你多次奔波。”

  池老师“哼”了一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缓缓地点开图库,将准考证号码、报名序号、姓名、分数等图片挑出来给领导看,心想:还有什么可说的。领导仔细看看报名票据,确实是他们学校的,报名老师的签名就是证明。怎么回事?难道有人违规?

  “应主任,你过来一下,快点。”应主任匆匆跑向校长办公室。校长把池老师的图片给应主任看,问究竟怎么回事,是谁这么大的胆子,没上分数线的竟然允许报名。应主任仔细看票据上的准考证号码:“哦,我知道了,这位同学是均衡生。政府为了教育均衡,给予偏远农村均衡指标,池老师外甥县城学校的,不在均衡生之列,我们不敢暗箱操作。”

  池老师绷紧的脸终于舒展了。虽然没有报成名,但气也理顺,呼吸也均匀了。

  沉静的校园显得安静空阔。他习惯这种平静的时刻,教育公平是他一向所追求的。他知道自己要耐心地和姐姐解释,劝外甥到录取学校报名。

卖菜不许开“美颜” 生鲜灯年底将被禁用

  本报记者 郑欢 见习记者 周梦沁

  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发布了《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生效。《办法》针对群众反映“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增加对销售场所照明等设施的设置和使用要求,明确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8月25日上午,记者在信州区八角塘中心农贸市场看到,生鲜类的摊位上都悬挂着带有红色灯罩的“生鲜灯”,灯具内部布满小灯珠,照射出红色的光。在灯光的“美颜”下,摊位上的猪肉显得格外红润鲜嫩。记者拿起一块猪肉在“生鲜灯”和自然光下对比,发现猪肉在自然光下呈淡粉色,而经过“生鲜灯”照射则明显增亮增红,看起来更新鲜。

  “使用这种灯已经十多年了,几乎每个肉摊都在用。”猪肉摊主刘师傅说。

  “这个灯会让人产生错觉,有些看起来很新鲜的肉,拿回家就变了颜色,没有买的时候那么好看。”正在市场买菜的夏女士说。

  记者注意到,市场外一家刚开业不久的“惠诚牛肉”商铺没有使用生鲜灯,“我这店没开多久,一开始几天也用生鲜牛灯,在新闻上看见以后不让用生鲜灯,就换了,省得以后麻烦。” 老板是个年轻人,平常会关注新闻,了解到《办法》的要求,就把灯给换了。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科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市场监管部门将对《办法》开展集中宣传,提醒经营户合法、诚信经营。12月1日后,监管部门将按规定开展相关执法检查,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红芽芋托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黄远清2011年退伍后一直在广东务工,2019年从广东返乡与人合伙种起了红芽芋。“返乡从事红芽芋种植,一方面是响应乡党委政府的号召,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外这么多年,红芽芋一直是我的乡愁,早已扎根在我的心里。”黄远清告诉记者,爷爷和父亲都种植红芽芋,他是名副其实的“芋”三代。为了提高效率,他加大投入陆续购买了多台开沟机、旋耕机等设备,现在种植的80余亩红芽芋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他也成为紫溪乡新一代种植红芽芋的佼佼者。

  “今年红芽芋市场行情依然不错,主要销往上海、浙江、苏州等地,预计销售额将达到40余万元。我们还把直播间开在了芋田里,面向全国市场,销路不用愁。”小小的红芽芋,让黄远清推开了创业致富的大门。近年来,他的芋田每年用工逾1000人次,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63岁的李忠火在黄远清的红芽芋基地从事种植、日常管护等工作,年可增收2万余元。“以前我自己也种了芋头,但销路不好,现在在基地做事,不仅有固定收入,还无后顾之忧。”

  近年来,作为“红芽芋之乡”的紫溪乡一直致力于发展壮大红芽芋产业,在“小芋头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战略之下,以党建为引领,号召更多的乡土人才加入到推动红芽芋产业振兴的行列中来。如今,在紫溪乡,像黄远清这样规模的种植户已不下100户。目前全乡红芽芋种植面积有8000余亩,年产量2000余万斤,年销售额达1亿元。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