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谭平山问答网
2024-05-25 12:55:29

英将乡:“五抓”实现基层治理“五新”

  抓学习教育引领治理新风尚。该乡充分利用“红土地讲习班”宣讲平台,创新“三讲三教”大教育行动,即党委书记党课讲、班子成员进村讲、支部书记入组讲。按照“一抓党支部、二扬村文化,三治大横村”的思路,将大横村打造成集生态文明展示、红色基因传承、爱国主义教育等为一体的红色名村。创新“党建+水源保护”机制,聘请7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优秀党员为大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义务监督员,坚持常态化巡湖,沿途宣讲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方针,助力水源地保护。

  抓调查研究拓宽治理新思路。该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摸实情、找问题、想对策,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举措。该乡不断完善落实驻村干部制度和结对帮扶机制,安排全体机关干部定期走村进组入户,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要求乡党政班子成员根据分管内容和驻村工作每年至少完成一篇调研课题,调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一线,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抓工作对接优化治理新格局。该乡按照上级部门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将考核内容量化到岗、细化到人、具体到事,全年抓好贯彻落实,年底对短板漏项复盘总结。为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工作效率,该乡经常性邀请上级部门进行具体业务指导,帮助查摆不足,促进及时整改。同时,及时了解英将乡各项工作在全县的推进情况,督促党政各条战线工作全面过硬、全面开花,在全乡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自觉。

  抓走访化解探索治理新路径。密切干群血肉联系,开展干部包村联户活动,65名乡村干部对全乡3185户进行了分片包干。完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切实发挥乡村两级矛盾调解中心、民间讲理会、法律明白人作用,有效借助农村“五老”积极影响,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宅基地等纠纷。经常性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普法宣传活动,并结合该乡实际对《上饶市大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上饶市农村建房管理条例》等政策法规进行普及宣传。

  抓任务落实提升治理新效能。该乡坚持问题导向,乡党委书记带领班子定期到村解决实际问题。对标上级工作任务,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问题,提升乡党委、政府特色亮点工作成效。持续开展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履职行为负面清单,深化“监督一点通”试点工作,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陈万民 邵其飘)

办好民生小事 让幸福“无微不至”

  “我是黄茅坞村村民,沿村部广场有些路灯不亮了,我们夜间出行不便,请村里修理一下。”12月6日傍晚,玉山县仙岩镇黄茅坞村村民徐明旺发现村里几个路灯不亮,便通过“民情一点通”二维码,实时上传情况。仙岩镇为民服务中心立即审核派单,网格员接单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核实情况,组织人员当晚就检修线路、更换灯泡。像这样通过“民情一点通”反映办理的“民生微小事”,今年该镇已办理179件,真正实现了民情在一线收集、民生在一线落实、民心在一线凝聚。

  仙岩镇按照“党员联户、微事快办”的工作模式,开展“民情一点通”党建工作法,搭建“民情一点通”平台,打造了一个收集民意、解决民困、凝聚民心的窗口,线上接百姓群众扫码反映,线下深化“党建引领+”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统筹各类力量和资源,助力“民情一点通”民情反馈落地、民生实事解决、为民工作效率提高。

  在健全联动调解新机制方面,仙岩镇网聚代表、乡贤、社团等多方镇域治理资源力量,建立“和之力”人才动态信息库,将乡贤吸收进调解队伍,打造“乡贤助调员”点将台, 建立乡贤调解室,充分发挥多部门组成的“司法调处团”矛调作用,联合发挥“代表委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积极与邻近浙江乡镇建立边界跨省党建联建共建合作模式,以“四融六联”为框架,搭建跨省党建联建平台,有效建立两边村级党员互学互帮、共建共享的渠道。同时,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心·乡贤”之家, 配套乡贤(人才)馆、乡贤(人才)议事厅等,在全镇推广“家风助平安”建设,用小家风温润社会平安大气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激励和指引村民传承优良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农村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整治、乡风建设,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抓好办成一批实事,让群众看到新变化。这为我们做好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仙岩镇党委书记程志平表示,下一步,全镇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大抓基层年”活动要求,组织开展“E呼即办”行动,秉承“群众事无小事”的理念,增强沟通服务群众能力,切实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真实效”,赢得“好口碑”。

让历史文化遗产闪耀在数字时代

  通过“云游长城”小程序,可在线沉浸式体验“爬长城”“修长城”;为敦煌每个洞窟、每幅壁画、每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更多人更便捷地领略莫高窟魅力……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助力历史文化遗产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也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好挖掘其多方面价值,使其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是每一代人都面临的课题,也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解决这一课题打开了新的空间,并且潜力无穷。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而言,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创新文物展示的方式,还能为文物的修复和研究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敦煌研究院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积累了超过300TB的数字资源,为壁画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借助文物无损成像光谱分析系统、三维激光扫描及打印等装备,秦始皇兵马俑制作工艺与色彩得以复原,研究人员因此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通过三维重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不仅能让更多人看到文物的本来面貌,也让保护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总是和社会发展进步相伴而行。当前,各种沉浸式、互动式数字技术的兴起,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为更多人了解,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创造了新的可能。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通过即时云渲染技术,将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三星堆数字博物馆以及古蜀王国等场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苏绣、扬州漆器等静态的非遗产品,通过动画的方式呈现非遗技艺制备过程、用料等,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得以“活”起来。把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做好实物传承,还能更好地赓续文化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加快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数据价值,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各环节,不断拓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技术、新模式。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兼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数字技术专业知识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以科技的力量赋能文物保护,以创意的活水激发文化创新,必将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劲动能。

  (李晓红)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