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黄强辉问答网
2024-05-18 09:21:12

城乡同饮一碗甘甜“幸福水”

  本报记者 郑欢

  12月18日中午,信州区朝阳镇下潭村村民郑新良拧开了水龙头,忙着洗菜做饭。“过去自家打井抽水,水里混含着杂质。自从用上和城区一样的自来水后,方便又卫生,确实好啊!”郑新良感慨地说。

  据悉,近年来,信州区为着力解决农村水源水质不稳定、少数村庄季节性缺水等饮水问题,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通过采取管网延伸、收购和扩建乡镇水厂等措施,打破城乡供水二元结构,疏通水系“毛细血管”,加快实现城乡同饮“一碗水”,让幸福水流进全区农户家中。

 

  管网延伸 农村居民“有水喝”

  城乡供水一体化,指的是将供水管网由城市延伸、覆盖至镇村,建立起一体化的城乡供水网络系统,基本实现城乡联网供水,水资源共享,达到城乡居民共享优质供水的目的。信州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党组成员蔡旭华向记者介绍,自信州区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后,编制了《信州区“十四五”供水保障规划》和《信州区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并按照分步走战略,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实施城市管网延伸、水源连通、工程联合、管网互联等工程,做到供水管网能延尽延、能联尽联,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区一张网”, 让幸福水顺着供水管道流进万千农村居民家。

  12月18日上午,在信州区朝阳镇朝阳村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手持工具正在进行供水管道铺设的最后收尾工作,热闹的施工现场也吸引了村民前来观看。“现在我们全家5口人喝的是地下水,隔段时间就要洗在楼顶搭建的水塔,很不方便。看到供水管道已经在铺设了,我很高兴,真希望能够早点通上自来水。”看着家门口的供水管道施工现场,村民老王激动地说。信州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朝阳片区段现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项目朝阳片区标段已开工6个月,现场正在进行管网收尾施工,预计该标段项目建成后受益群众约3万人。    

  “信州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规划供水主要分为两大片区。朝阳镇片区13个行政村目前已完成覆盖7个村,剩余6个村已进入施工收尾,受益人口近5万人。沙溪、秦峰镇片区管网工程已进入全面施工阶段,管线优化工程同步逐村跟进,争取明年年内完工,实现受益人口约13万人,进而实现全区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信州区信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一根根管道连接组建,一条条供水“动脉”涌流至乡村,信州区全域正形成一张硕大的供水网络,农户们从“打井建塔式的小农饮”迈步到“简易开关式的自来水”。

  新(扩)建水厂 城乡同饮“幸福水”

  供水管道通了,水从哪来,水质如何保证?

  蔡旭华告诉记者,此前在信州区,不少农村群众多年来一直使用的是地下水,水质优劣不稳,他们迫切希望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放心、安全的水质。于此,信州区通过新建或扩建水厂等多项举措,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满足农户从“有水喝”到喝上幸福水的美好向往。“位于信州区茅家岭街道车头村的10万t/d的空港水厂也已建成供水,主要覆盖朝阳镇、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城区三江及水南片区。沙溪九龙水厂、秦峰汇金水厂已被收购,并且沙溪九龙水厂日供量将扩建1万吨,达到1.5万吨/天规模,其中5000吨用于沙溪园区供水。”蔡旭华介绍,此外,朝阳镇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为大坳水库水,秦峰镇和沙溪镇采用岩底水库作为水源(信江作为备用水源)进行供水,城乡居民同饮幸福水的美丽期许在信州区正变成现实。    

  日前,记者来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启动后新建的市自来水公司空港水厂,只见该厂按标准建设了反应池、平流沉淀池、过滤池、二次消毒池、清水池等。为了确保供水系统安全正常运转,各项监测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巡检人员对厂区入水口、出水口等供水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保养;水质检测人员对自来水进行日检分析并做好检测记录。该水厂负责人姚文涛告诉记者,他们的原水取自50公里外的大坳水库,供水范围既有城区也有乡村,真正实现了城乡共饮“一碗水”。

  得益于空港水厂的新建,信州区朝阳镇下潭村村民支先生家已经用上了该厂供出的自来水。“以前都是吃地下水,一下雨,水就浑浊;一干旱,就容易缺水。那时我们大家都盼着能通上自来水,吃上水厂处理过的干净水。”看着水龙头流出清澈的自来水,支先生连连称赞,“从河里挑水,到打井取水,再到用上方便、干净的自来水,村里饮水状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水干净、无异味,一开就来。”同是下潭村的王先生见记者来访,接过话茬,乐呵呵地说,“以前的地下水总有股异味,尤其是一到雨季,需要储水后沉淀再用,现在吃水就放心、方便多了。”

  滴水窥见大民生,饮水是最紧迫的民生。从“喝上水”到“喝好水”。“下一步,我们会深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在主题教育推进过程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探索‘管、护、服’一体化的科学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城乡供水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蔡旭华表示。

 

石城“枫”红 秋色无限

  镶嵌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地的婺源,以“地近婺水之源”而得名,是一处众人皆知的美丽所在。不同于春的璀璨,夏的清凉,秋天的婺源是五彩斑斓的,是热情似火的,也是清净醉人的。古枫成林,村舍聚集,赏枫“仙境”——石城已正式对外开放营业,清晨雾气或炊烟中的火红枫树美得惊人。去石城,尽情地享受丰盛的视觉大餐吧!

  本报记者 吴淑兰 文/图

  程政 摄

  去石城,看最美“枫”景

  石城位于婺源北部,源于一座石城山。山上分布着两个村庄,一个叫戴村,另一个叫程村。程村三面古枫环抱,秋冬清早晨雾弥漫,久久不散,千年古枫与云雾炊烟掩映下的粉墙黛瓦交融,造就了这绝无仅有的“水墨丹青画”。

  石城,把握着整个婺源最美的秋色。

  在石城程村,村内外有许多古树名木,有600年的枫香、800多年的香榧,其中让人惊叹的就是这里的百余棵枫树。每棵树高都在35米以上,远远超过村里的高矮屋顶,和巨大而且笔直向上的树冠相比,黑瓦白墙像玩具屋子。枫树林中还有山樱花、楠木、红豆杉、杭州榆、糙叶树、青栲、槐树等混杂其间。

  这百棵枫香,没有规律地分布在村落周边以及村中,极尽自然之态。每当11月份,枫香进入枫红的时刻,也就是石城最热闹繁华的时候。从戴村的山头上俯瞰,被红枫包围着的程村,云雾弥漫,炊烟袅袅,变得如梦似幻。

  一批批摄影爱好者,一批批户外活动者,一批批游客,从四面八方,跋山涉水,赶往石城亲历枫红之韵。这是为美的奔波。这样的奔波,身心愉悦,是值得的。

  处于“小盆地”的石城,水源充足,空气温润,到了秋季,由于昼夜温差原因,容易形成雾。这些雾,在“盆地”这样特殊的地形里比较稳定,不易散去。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雾慢慢上升,炊烟袅袅,它们悬浮在石城上空,一座座徽派建筑,若隐若现,仿若仙境。高大的枫香,一半在雾里,一半在空中。在阳光的照射下,乳白色的雾与闪耀的枫红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会令人陶醉,会令人忘我。

  无论是全景还是特写,无论是俯视还是平视,石城都会以最美的角度带你走入画境。这样的景色,常常让摄影爱好者醉而忘返。石城赏枫平台满足了无数爱枫赏枫者的心愿。

  赏枫季节,这里俨然就是“人海”。这是一汪为一片树叶而形成的“海”。

  石城枫树环抱,晨雾悬挂树腰,红枫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加上早晨村民的炊烟,在这个小山洼里汇聚,构成了如梦幻般的仙境,枫树也似仙境之圣物,成为“爱情的寄语天堂”“告白的最佳圣地”。在石城,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展开你的告白计划,也许会大大提高你的成功率。

  同时,赏枫天堂——石城经过一番精心改造,更好地展示了晒秋民俗与红枫白墙相互融合的绝美秋色,为广大游客提供绝佳的游玩、拍摄体验。

  石城赏枫攻略

  石城“枫”景一般最佳观赏时段:早晨5:00-9:00左右,这个时间段要经过 “晨雾初起、晨雾渐浓、晨雾山谷间缥缈、晨雾慢慢被阳光穿透、晨雾渐散”的过程。其间,随着不同时段(15—30分钟一个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唯美风景。

  如何去石城?

  1.自驾游客可以导航至石城红枫叶景区。    

  2.可在县城文公商城内(婺源老北站)坐村镇巴士直达石城景区,大致发车时间:上午8:40、10:40发车,下午2:00、3:20发车,具体时间根据当天情况变更,上车买票,坐满即走,建议提前到车站候车。

  石城是婺源乡村文旅的通票景点之一,单景点门票:60元;三景点门票:即十一景点任选三个,140元,有效期24小时,是性价比超高的票种;通票:包含十一景点,210元,有效期5日,时间充裕建议购买通票更划算。(5A景区:江湾;4A景区:李坑、汪口、严田、文公山、灵岩洞、思溪延村;精品景区:江岭、石城、晓起、彩虹桥)

  石城游玩时间:全天候游玩,石城不同时段有不同的美景,等您来品味。

  石城住宿:景点有多家民宿,可供自由选择,也可来一场赏枫露营之旅。

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为文化产业在振兴乡村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机遇。

  2022年4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的目标。一幅绚丽壮美的乡村文化产业蓝图已经绘就,等待着我们去实现。

  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创意密集、人才密集的朝阳产业,但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立足于乡村的特点和实际,才能使文化产业真正在乡村扎根。和任何产业一样,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实现资源、人才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因此,首要的便是准确认识本土本乡的文化资源禀赋,挖掘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凸显其稀缺性。在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热潮时,这是需要格外重视的一个问题。

  文化因独特而充满魅力。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转化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安阳林州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深处,拥有不少传统村落。当地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发展写生产业,吸引美术院校和机构在此设立写生基地。大量人群前来古村落写生,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增添活力。山西长治武乡县五村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举办“五村播种节”,吸引全国各地数百位摄影家来此创作采风,带动当地发展旅游、餐饮,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富裕村。江西黎川县发展油画产业,使这个大山环绕的革命老区成为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油画产值超6亿元的文化产业基地……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善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凸显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是文化产业在乡村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乡村有大美,但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使资源变成产业。传统村落在村民眼中也许平平无奇,但在美术家眼里却代表着传统建筑之美;耕田犁地、祭祀祈福的民间风俗也许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但在摄影家的眼中却是创作的大好素材。所以,如果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待乡土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哪些资源是本地独有的、哪些特点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就能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打开思路。

  强调乡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也是避免千人一面、模仿雷同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不同、东西各异,辽阔乡村孕育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五色斑斓、丰富多彩的民俗、建筑、饮食、手工艺品、非遗技艺等,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乡村振兴的事业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凸显其独特性和稀缺性,使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共同绘就新时代更加绚丽美好的乡村画卷。(张 贺)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