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章汉夫问答网
2024-05-26 22:38:19

加速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访市文广新旅局局长梁丽娟

“我们始终坚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标对表市委五届五次全体会议精神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要求,聚焦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目标,坚持走‘高端化、国际化、标准化、智慧化’引领发展之路,做强做优旅游产业,加大‘统’的力度,实现‘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日前,市文广新旅局局长梁丽娟在采访中表示。

以“高端化”,打造“精益求精”的产品体系。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市文广新旅局将坚持国际标准、中国风范、上饶特色,优化产品供给,释放消费潜力。加速建设高端文旅项目,启动文旅项目攻坚年行动,开工建设一批大型文旅项目,推动一批高端酒店、民宿建设,不断提升建设品质。着力招引高端文旅企业,全力创建高端文旅品牌,推动三清山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婺源县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望仙谷创建联合国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着力培育高端文化产品,扎实推进“高雅艺术进上饶”活动,举办高水平音乐演出,持续做好上饶文创产品开发、推广,丰富文艺精品供给等。打响高端红色旅游IP,大力推介“可爱的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红色之旅品牌,唱响上饶红色旅游IP,推出一批红色主题研学游线路,不断挖掘和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以“国际化”,构建“天涯若比邻”的营销矩阵。围绕抢市场、抢客源,市文广新旅局将多视角开展立体宣传营销,加大线上宣传力度,提炼体现独特内涵的上饶旅游形象视觉符号体系,实施“大美上饶·自在山水”全球推广计划,以全球视野和创意思维制作一批上饶山水人文宣传短视频,在国际平台投放,提升国际知名度。巩固线下营销推广,拓展境外旅游市场。办好文旅节庆活动,以节庆活动持续增强影响力,传播上饶形象,全力以赴承办好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第二届四省四市博物馆联盟大会等活动,积极争取更多活动落地上饶。

以“标准化”,营造“春风拂面”的服务环境。扎实开展文旅资源普查,建立全市文化和旅游资源库,全力做好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提升旅游标准服务水平,实施“游客满意在上饶”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打造智能便捷暖心的现代化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景区之间的道路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网络,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旅游信用服务体系,联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市场主体,打造诚信商圈,建立旅游市场“红黑榜”制度。推进民宿产业快速发展,在全市推广“宿小二”模式,鼓励和引导民宿主突出民宿经营主题和特色,实现民宿主题化、差异化、体验化发展。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历史建筑维修改造,推进“文物监理”派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标准化等。

以“智慧化”,建设“独具慧眼”的旅游城市。推动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实现5G网络在重点景区、度假区全覆盖,实施景区数字化提升改造,发展智能导览、导购、导游等服务,打造可交互、沉浸感强的智慧景区。推进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推进智慧文化场馆建设,实施上饶市博物馆数字化提升建设项目,建设全市博物馆客流量统计系统。丰富智慧化文旅业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利用VR、AR、元宇宙等技术,加快推出“云旅游”“云演出”“云看展”“云游戏”等文旅消费体验产品,培

文明殡葬为“身后事”减负

  “过去村里有老人过世,操办丧事十天半个月是常事,费用要花个三五万。如今一般都是三五天,花费也节省了许多。”说起移风易俗,64岁的玉山县四股桥乡山塘村红白理事会成员廖恩瑜感受颇多。

  “新时代新乡风,不仅要人居环境的‘面子’,还要有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里子’。”四股桥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乡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通过定规矩、喇叭喊、上门传、榜样领、戏剧演等方式大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引导村民抵制陈规陋习,在村民心中树立了文明婚嫁、文明殡葬等文明新风。

  去年冬天,山塘村脱贫户刘成卫的母亲去世,悲痛之余刘成卫为母亲操办了丧事,“多亏有专门的服务,整个过程大概3天,丧葬费用不超过3000元。”去年8月,玉山县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在四股桥乡设立了人文殡葬服务站,推出了合理化、透明化、低价化的殡葬服务套餐,并将所有费用明细进行公示,丧葬服务价格由传统的场均10905-3825元下降到2680-1880元,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

  “规范殡葬行业管理是推动移风易俗的有效手段。”玉山县殡葬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四股桥乡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在全县各乡镇设立移风易俗服务中心,通过以点带面深化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殡葬风尚。

他扶养了一个非亲非故的“亲兄弟”——记2023年第一季度“江西好人”丁国学

  因为一句“让我来照顾你吧”,铅山县汪二镇下四村村民丁国学,无偿照顾与自己非亲非故的流浪盲人邱松仔33年,也因此获评2022年下半年度“上饶好人”、2023年第一季度“江西好人”。

  邱松仔1947年出生,出生不久便双目失明,4岁父亲过世、5岁母亲改嫁,一直与大伯相依为命。大伯年老住进了敬老院后,17岁的邱松仔只好独自一人乞讨为生。

  1990年4月,已经流浪了20余年的邱松仔一路乞讨,来到下四村,遇见了同样独身、比自己小一岁的丁国学。丁国学觉得邱松仔很可怜,就对他说:“你跟着我,让我来照顾你吧。”这一照顾,就是33年。

  其实,当时丁国学的生活并不宽裕,仅靠着两亩田地维持基本生活。多了一个要照顾的“哥哥”,他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种好两亩地,丁国学开始每天起早贪黑外出捡“破烂”。出门之前,他会给邱松仔安排好吃的、用的,并买了一台收音机供他打发时间;回来之后,做饭、洗衣、叠被子、打扫房间,丁国学一人包办,将邱松仔生活照顾得井井有条。2006年以后,两位老人先后领上了低保,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并成为了五保户。政府出钱对他们居住的房子进行了维修,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两位老人都已经是古稀之年。他们的事迹在乡间广为流传,一“遇”伴终生的佳话被人们津津乐道,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丁国学很照顾我,我在他家住了33年了,我们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非常感谢他的照顾!”邱松仔常说,遇到丁国学是他这辈子的福气。丁国学则说:“我认下这个兄弟就会对他负责下去,一直到力不能及。”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