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吕文达问答网
2024-05-23 17:25:59

选花灯 闹元宵

 

本报记者 蒋学华 文/图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寓意团圆和吉祥的灯笼,象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汤圆,都是这个节日的重要元素。又一个元宵佳节来临,饶城市民纷纷选购花灯和汤圆来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2月18日,在广信区某小商品市场里,各种造型的灯笼高高挂起,琳琅满目的灯笼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驻足选购。导购员告诉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花灯的款式更丰富,前来购买的市民也多了,根据大小和形状不同,每对成品花灯售价100元左右。

“过完年后是元宵,卖完春联,就开始卖灯笼,每年都这样。”销售经理说,因为是龙年,所以今年最受欢迎的是有龙形图案的灯笼,其次是各种带音乐的卡通形象灯笼。今年一次性进货400多个灯笼,已经卖了一半。根据往年的经验,元宵节前一天和当天的销量会更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制元宵节灯笼特别受90后和00后市民喜欢。刚从菜鸟驿站拿到快递的王女士称,往年都是买成品花灯,而今年从网上购买了灯笼材料包,和家人一起动手制作,这样更有节日氛围,也更有意义。

有了花灯,重视仪式感的市民还会把字谜安排上。在佳丽商城一个商铺内,6元15张的灯谜也颇受欢迎。“猜谜增加趣味性,很适合用在元宵活动上。”店主说,元宵节市场上的商品种类越丰富,市民过节就越有味道。

汤圆也是元宵节前夕的热销产品。“我要60盒黑芝麻馅的汤圆。”2月17日,黄女士在信州区一家大型超市采购汤圆,用于单位的元宵节活动。黄女士说:“汤圆种类繁多,黑芝麻馅的搞活动,原价是9.9元一包,现价是6.8元一包,非常实惠。”导购员介绍,与去年相比,今年汤圆的销量明显上升,除了常规的黑芝麻和花生馅汤圆外,鲜肉汤圆也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通过这个节日,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增强对家庭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个元宵节,让我们一起挂上灯笼,品尝汤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荷家村有支“兵哥志愿服务队”

  当好村中“小喇叭”。通过“树下聊”“板凳会”和上门入户等形式,利用村民组聊天群掌握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并把这些大家的关注点融入宣讲内容中,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志愿服务队运用一个个鲜活的基层群众案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退役军人保障法、退役军人优抚政策与退役军人的具体生活联系起来,让宣讲更生动,也更接地气。还为退伍老兵“送书上门”,送去党的二十大相关的辅导读物和笔记本,确保宣讲到位。结合党的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乡村振兴、民生工程等各项工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村中入脑入心、落地落实。

  当好村民“和事佬”。志愿服务队化身“调解员”,围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化解村民相关矛盾,以“小问题不出院落、大问题不出村”为原则,准确了解村内矛盾纠纷信息,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矛盾纠纷调解服务活动,切实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化解在院落、消化在村,以“微调解”促进村子“大和谐”。 

  当好群众“服务员”。结合文明实践工作,实施百姓“点单”、实践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打通对接渠道,为群众提供定制服务。志愿服务队结合村民需求提供“延时”服务,给退役军人家庭子女辅导作业,开展“送教上门”行动;每周末对村内开展夜间巡逻2小时,捍卫一方安宁;走进学校,开展防溺水宣讲,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创新“代购”服务,帮助腿脚不便退役军人、孤寡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促使荷家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程晓丽)

横峰打造互嵌式创新创业服务基地

  横峰讯 “这是我第一次拿毛笔,好开心,才上了一次课,我就可以写自己的名字啦!”新疆籍小伙阿卜杜兴奋地说。初冬时节,走进横峰县飞天谷各族群众互嵌式创业创新服务基地的书法课堂,只见维吾尔族、畲族、回族等各族群众正聚精会神地学写毛笔字。横峰用心用情建设创业创新服务基地,通过打造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基地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区”,配置了56个民族人物手办和“虚拟换衣”等设备,吸引了各族群众参观研学,让大家沉浸式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开放式融合区域,定期开展文化宣传教育普及活动,举办剪纸、书法、非遗提线木偶、皮影戏、裹粽子等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各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孵化本地直播带货人才。基地以“民族人才培训区”为载体,通过引进专业直播团队以及专业培训讲师,对热爱直播的各族群众和团队进行培训,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不断孵化本地直播带货人才。先后开展了短视频运营策划、直播带货理论及实操等电商技能培训8次。100余名群众通过培训掌握直播带货技能,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让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手机成为致富的“金锄头”。

  开展爱心助农活动,鼓起各族群众“钱袋子”。基地投资80余万元建设农特产品运营中心,主要用于推广民族乡村及周边区域特色农副产品。与民族乡村开展结对帮扶,建立“新媒体+帮扶”模式,开展爱心助农活动,通过新媒体线上渠道,促进农特产品销售,推动民族乡村及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目前,“双创”基地已与上饶地区各民族乡村建立农特产品长期战略协议,7月份销售额达900万余元,8月份达1060万元,9月份达2200余万元,实现稳步增长。   

  此外服务基地还设立石榴籽工作室, 构建少数民族群众之间、少数民族群众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桥梁,“零距离”服务群众。工作室成立以来,协调解决急难愁盼问题2个、调处化解矛盾纠纷5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12处。 (周成龙)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