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黄强辉问答网
2024-05-25 05:35:43

横峰厚植“绿色”绘就幸福生活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横峰县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持续抓好大气、水、土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绿色低碳工业和生态文旅产业,多措并举厚植绿色底蕴,绘就幸福生活底色。坚持护绿固本,擦亮生态底色。横峰县全面开展“四尘三烟三气”治理,实行县、乡、村三级秸秆禁烧网格化管理,全面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城区全面落实新能源公交系统。上半年,该县空气优良率100%,居全省第一。留住一泓碧水,全面完成县城生活污水管网新建改造和生活污水处理一级A提标改造,建设了4个工业污水处理厂,12家重点企业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上半年,县、乡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坚持以绿生金,拓宽转化路径。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水稻、油菜“双制种”轮作,横峰成为江西规模最大的稻油制种轮作县。建成高品质果蔬采摘基地12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30万元。发展生态工业,加快有色金属产业提质增效,先后引进了35个有色金属延链补链项目,38家企业完成技改升级,和丰智能电解、凯怡7种贵金属提取等多项生产工艺和治理设施属国内首创,居行业领先。发展生态服务业,整合乡村资源,实施“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建成横峰铺矿影视基地、葛源星空露营基地等网红打卡地,让美丽山水“生金淌银”。创建3A级景区3个、4A级乡村旅游点2个、3A级乡村旅游点31个,众多在外创业的村民回乡办农家乐、开民宿、卖土特产,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坚持生态为民,提升生活品质。打造“精致小城”,全面打通“断头路”,生态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市民推窗见绿、移步见景。横峰全域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乡镇),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和美乡村”,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完成全县660个村点的初步整治建设,全面完成了美丽集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受国务院督查激励,先后获得江西省美丽宜居示范县第一名、江西省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工作评估第一名等荣誉,6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18个行政村创建省级生态村。

  (薛南)

新风貌 新使命 新作为

  一元复始,又是一年议政时。来自全市各个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一年来工作的所思所想,带着一份份沉甸甸的议案、提案,积极发声、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诠释代表、委员的使命担当,交上了一份合格的履职“答卷”。

  “新发展格局把上饶推上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口,火热的奋斗在召唤着我们。”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既坚定了建设现代化美好上饶的信心决心,也增强了站在新风口,更要练好“内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大美上饶紧迫感。

  带着“声音”,“怀揣”民意,记者眼中所看见的,是一个个饱含激情的为民发声者,也是一个个精神抖擞的参会者。他们热情,他们昂扬,他们从群众中走来,将一份份人民心中的期盼化作议案、提案,希望通过两会为群众谋福祉,为百姓谋福利。

  没有嘈杂的声音,没有随意的走动,在会场,代表、委员们认真而专注。在庄严肃穆的会场里,他们整齐划一地就座,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会,用最务实的态度融入市两会,或是认真听讲,或是低头做笔记。在审议讨论现场,他们始终保持着那份严谨和专注,用一丝不苟的精神主动学习、用心交流,踊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胸有成竹的话语中,渗透着他们会前的充分准备,体现了他们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任的态度。

  代表、委员们不断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建议、谋划新篇章,深刻表现出他们关注民生、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我们一定会把更多基层声音和百姓热盼传递到两会上,把发展的新方向、惠民的新思路带回基层,为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奋力开创现代化大美上饶新篇章贡献力量。”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

  前路漫漫,精神可贵。代表、委员们的精神风貌,一定会让今年的市两会更加成功,也一定会让大美上饶的建设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让“创新花”结出“发展果”

不少科学家将人类科学技术“爆炸式飞跃”的时间点,称为科技革命“奇点”。对于人类距离“奇点”还有多远,学者预测并不一致。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分论坛上,中外嘉宾围绕科技革命“奇点”发表各自见解。许多与会嘉宾认同,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再到纳米技术,一个个看似“超越现实”的创新成果正在加速涌现,为发展赋能、为生活添彩。

在海南,一个个关于海洋的美丽传说广为流传,折射出先民对这片蔚蓝空间的敬畏与向往。如今,科技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帮助人们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从“普盛海洋牧场3号”半潜深海,打造智慧渔业建设“海上粮仓”,到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按下“加速键”,即将全面达产,海洋科技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助力海南将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着眼未来,做好“向海图强”大文章,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向“新”前行,既要把握科技发展大方向,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过去海南科技供给不足,补短板是共识,关键是怎么补、往哪补。近年来,海南用好“温度”“深度”“纬度”“绿色”优势,找准创新“切入点”。在南繁“热土”,育种技术持续突破;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正逐渐成为航天强国的圆梦之地;“两船两器”“深海一号”等一批重大深海装备,在海南落地运行……奔跑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更好补短板锻长板,才能形成比较优势,实现追赶、超越。

让科技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关键在于营造重视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从开放实验室大型仪器,到数千亩南繁共享用地上线,科创土壤愈发肥沃;实施“揭榜挂帅”,吸引人才破解“卡脖子”难题;设置专门项目,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第一桶金”支持……今日海南多措并举,广纳四海贤才。从强化人才支撑,到优化科研环境,再到促进产业落地,让创新成果拔节生长,就要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堵点卡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厚土壤。

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运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尤须发力产业创新。在种业方面,我国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南繁获得,占全国审定新品种的70%以上,涉南繁硅谷种业经营主体收入总额突破100亿元;在航天方面,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配套服务等项目先后落地,航天产业集群初显;在深海方面,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聚集海洋产业类企业上千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海南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正不断转化为发展“加速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做好产业升级大文章,方能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个个推进创新的海南故事,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缩影。找准自身优势,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一定能让“创新花”源源不断结出“发展果”。

(尹双红)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