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范长江问答网
2024-05-20 03:01:35

那一抹“横峰红”

  1925年夏,在北师大求学的黄道利用暑假回到横峰,以“宣传革命,吸收人才”为宗旨,成立了横峰第一个革命团体“岑阳学会”,并创办了《岑阳月刊》,播撒革命的火种。

  1926年,中共横峰支部成立,1927年,方志敏调横峰任区委书记。同年12月,震撼信江流域的横峰年关暴动在楼底兰家爆发。革命群众打土豪、烧契据,革命势不可挡,党组织活动由秘密转向公开。

  在“窖头会议”成立的党的五县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横峰区委将姚家垅、青板桥、下坊、葛源、篁村一带的农民革命团,与弋阳九区的农民暴动武装联合组成六路纵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弋(阳)横(峰)大暴动,初创了以磨盘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1929年10月26日,横峰赤卫队配合赣东北红军攻克县城。革命风暴瞬即席卷莲荷、上畈。至此,横峰各乡村均建立了红色政权,成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全红县。在党的领导下,横峰人民紧紧团结在苏维埃政权周围,建立了工会、共青团、贫农团、赤卫队、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和革命武装,全民参战。根据地日益巩固,为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在横峰设立首府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里是“方志敏式”的根据地。革命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农民武装暴动开始,采用波浪式前进,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稳进。

  从暴动的农民革命团中诞生了军队。1928年4月,赣东北正规红军诞生,由20条枪发展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而后又由一个军壮大为两个军:红十军、红十一军。而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从弋横苏区,到信江苏区,到赣东北苏区,到闽浙赣苏区,直至闽浙皖赣苏区。再次,进行了土地革命。苏维埃掌握了政权后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革命政权建设的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理论的具体体现。因而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毛泽东同志称赞“赣东北的同志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

  这是“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地处中央根据地的右翼,紧邻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承担着护卫中央根据地的重任。在第五次反“围剿”最困难的时候,方志敏毅然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兵锋直指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在前有堵截后无支援的境况下,转战数月,以区区8000人马牵制国民党20万兵力,有力地掩护了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粟裕率领跳出包围圈的数百人红军先遣队先头部队,在横峰新篁的槎源坞整编成挺进师,转战赣浙闽、浙西南,同幸存的皖浙赣、闽北等地红军一道,各自坚持3年游击战争,后发展壮大为新四军的一部分,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粟裕将军也成长为我军一代“战神”。

  这里是苏维埃建设全面发展的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社会文化事业建设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方面,更具独创性。根据地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繁荣经济,发行股票,开展对外贸易;多次从财力上支援党中央及中央苏区,送去大量黄金和白银,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堪称典范。

  横峰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所在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革命先辈,在这片红土地上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活跃跃的创造”。横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全县5800余名烈士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牺牲与贡献彪炳史册,他们的可歌可泣革命事迹被后人所铭记。全县革命遗址80余处,其中保存较好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和国的旗帜上永远飘扬着鲜艳的“横峰红”。

  (姚贵木 记者 蔡文逸 整理)

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暨当前重点工作推进会召开

  本报讯 记者徐芸报道:7月6日晚,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暨当前重点工作推进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邱向军出席并讲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饶清华主持;市委常委、副市长帕塔尔·胡加买提通报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副市长祝美清、王勇、郭峰、胡心田,市政府秘书长毛祖宾出席。

  会议强调,要提高思想认识,扛牢政治责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造福群众的角度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抓好问题整改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把握关键,精准整改确保质量。切实以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的紧迫感,紧盯问题抓整改、举一反三抓整改、严格验收抓整改,确保问题整改清仓见底。要盯住重点,采取最有力措施巩固拓展成果。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对象,扎实开展三线预警排查核实,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强化政策补弱项,高度关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确保不遗一户、不漏一人;要集中资源增收入,千方百计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要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308个省定和102个市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强化工作保障,压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帮扶责任,严格督导检查,严肃追责问责,强化氛围营造,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

  最后,会议还就经济运行调度、招大引强、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在“12+3”设分会场。

“夫妇相规”传佳话——明代名臣江一麟的故事

江一麟(1520-1580),字仲文,号新源,婺源江湾村人。明代爱国名臣,出生寒苦却发奋苦读,明嘉靖三十二年考中进士,历官知州、知府、布政使司参政,户部侍郎,右都御史等,官至正二品。他为官27年,每赴一任忠于职守,勤政廉政为民,既深受百姓爱戴,也深得朝廷重用。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考察官员政绩,他所在的广平府被定为“天下第一”。此外,史料上记载有关江一麟“夫妇相规”的故事,不仅成为一个清官家庭的典范,也成为中国廉政史上的范例,历来为人所称道。

万历四年,江一麟任南赣巡抚,由于治理有方,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次年十二月,升户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赴任淮安,督办漕运。在北上赴任前,由于路途遥远,出于安全考虑,江一麟决定将有些破旧的官船整修一下。按理说官船的整修可以由公家出钱,但江一麟却严于律己,自己拿出10两俸银,请当地的百姓赵锷修船。

过了些天,赵锷来报船已修好。江一麟随赵锷登船察看,果然整条官船已修缮一新,江一麟十分满意。而此时江一麟最上心的事却是修船的费用10两银子是否够用。他立即问赵锷:“这次修船总共花了多少银子,还差多少?”而赵锷感于江一麟为官清正廉洁,不愿他多花费,便隐瞒道:“回大人,总共花了10两银子,钱已足够。”江一麟再三追问,赵锷仍一口咬定。江一麟只好作罢。回到家中,江一麟仔细回想,觉得从船的修理程度看,认为10两银子不够。为了不让赵锷承担费用,江一麟微服私访,逐个寻找参与修船的各色工匠,逐一逐项核实修船费用,最终核算出实际上花了20两银子。于是他又把赵锷找来家中,当面和他说了核实修船费用的经过,赵锷十分感动,只得承认实际费用。江一麟随即拿出俸银6两,又用扇子30把、墨2斤折银4两多,补足修船的费用。赵锷感动地说:“大人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小人为大人做点事,也是应当的。”一再坚持不肯收,但江一麟再三申明,态度坚决,赵锷只得答应收下。

江一麟的妻子一向十分贤惠,此时听到江一麟和赵锷在相互推让,就对江一麟说:“既然已经知道修船的费用还差10两银子,那就应当如数偿之,这些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算银子呢?”江一麟一听不禁脸红,连声说:“夫人说得极是。”他赶紧又补了4两银子。

从江一麟“夫妇相规”的故事可以看出,江妻的一句话,不仅让江一麟及时纠正不当行为,施惠于民,安抚民心,令人折服。同时,又维护了江一麟为官清廉的名声,实在是一种对丈夫爱之深而责之严的明智举动。

“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一人腐败、全家耻辱,一人廉洁、全家幸福。家庭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一道重要防线,作为官员要学习江一麟,能够听得进亲人的直言劝谏、从善如流;作为家人应学江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常常“善善相规,施德于民”,使官员时刻廉洁自律,牢记执政为民,让“以德治家、以俭兴家、以廉保家”蔚然成风。(王柯武 记者 蔡文逸 整理)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