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李秉贵问答网
2024-05-23 08:03:16

学急救技能 懂应急救护 市紧急救援中心开展开放日活动见闻

  叶俊生 钱雪 本报记者蒋学华文/图

  “现在急救中心有10辆救护车在外工作。我们救护车均有GPS定位,都是按就近的医院送患者,确保及时挽救患者……”12月15日上午,市紧急救援中心的调度员蔡淑艳对着大屏幕,正在为前来零距离体验急救服务的数十位市民介绍。

  记者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着救护车的动向,市人民医院、市立医院等医院的方位。此时一位调度员旁的电话响起:“同志,救护车来了吗?患者病情严重。”一个急切的声音问道。“你放心,救护车已经在路上,现在道路畅通,很快就到。”调度员回答道。

  据悉,为进一步提升卫健系统公共服务能力,增进群众对卫生健康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市卫健委以“学急救技能,懂应急救护”为主题,于12月15日在市紧急救援中心开展了2023年度开放日活动,旨在促进大众对急救的认识与了解,增强市民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倡导“终身学急救,救护伴我行”的健康理念。

  在市紧急救援中心,记者看到墙上、过道边随处可见海姆力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如何正确拨打120等展板,当天参观体验的市民或是用手机拍照,或是对着展板互相交流,或是向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咨询:“野外骨折怎么固定?”“什么情况需要做心肺复苏?”“AED如何使用?”

  市急救中心主任张亭介绍说,市急救中心现有救护车18辆,所有救护车上均配备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血糖监护仪、输液泵、氧气瓶等车载抢救设备,“实行24小时服务,负责对辖区内120急救任务协调分配,与110、119等社会服务联动各种紧急医疗救治服务。今年截至11月,接警电话共44590个,出车11282次,转运患者8162人。同时,完成院后转运患者赴南昌、杭州、上海等地治疗201趟。”

  “进行心肺复苏,第一步是检查生命体征,大声呼喊并拍打患者肩部,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观察胸廓有无呼吸起伏动作;二是胸外心脏按压,两手掌根部重叠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行胸外按压,按压深度为5-6cm……”在中心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市民代表们还亲身参与了心肺复苏的培训和模拟实操。在实操环节里,大家踊跃参与,对于提出的具体动作要领和急救相关疑问,教师都耐心解答,并手把手在实物上指导。零距离感受,市民们心有感慨,积极为上饶的院前急救工作建言献策,并填写了征集意见调查问卷。

  “‘120急救开放日’活动很有意义,实地学习参观后,对一些意外危险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同时也学会了遇到紧急情况时该怎么做”“与120的‘亲密接触’,对120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受益匪浅,对今后应对突发意外伤害有了更好的帮助。”代表们纷纷表示开放日很有意义,不仅让他们对市紧急救援中心职责有了清晰的认识,还让他们学到了一定的实用急救技能,可在日后的生活中运用到突发情况中去,更好地帮助他人。

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为文化产业在振兴乡村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机遇。

  2022年4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的目标。一幅绚丽壮美的乡村文化产业蓝图已经绘就,等待着我们去实现。

  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创意密集、人才密集的朝阳产业,但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立足于乡村的特点和实际,才能使文化产业真正在乡村扎根。和任何产业一样,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实现资源、人才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因此,首要的便是准确认识本土本乡的文化资源禀赋,挖掘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凸显其稀缺性。在全国各地普遍掀起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热潮时,这是需要格外重视的一个问题。

  文化因独特而充满魅力。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转化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安阳林州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深处,拥有不少传统村落。当地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发展写生产业,吸引美术院校和机构在此设立写生基地。大量人群前来古村落写生,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增添活力。山西长治武乡县五村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举办“五村播种节”,吸引全国各地数百位摄影家来此创作采风,带动当地发展旅游、餐饮,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富裕村。江西黎川县发展油画产业,使这个大山环绕的革命老区成为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油画产值超6亿元的文化产业基地……这些成功的案例说明,善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凸显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是文化产业在乡村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乡村有大美,但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使资源变成产业。传统村落在村民眼中也许平平无奇,但在美术家眼里却代表着传统建筑之美;耕田犁地、祭祀祈福的民间风俗也许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但在摄影家的眼中却是创作的大好素材。所以,如果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待乡土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哪些资源是本地独有的、哪些特点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就能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打开思路。

  强调乡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也是避免千人一面、模仿雷同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不同、东西各异,辽阔乡村孕育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五色斑斓、丰富多彩的民俗、建筑、饮食、手工艺品、非遗技艺等,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乡村振兴的事业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凸显其独特性和稀缺性,使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共同绘就新时代更加绚丽美好的乡村画卷。(张 贺)

特别的爱给特殊的她

“黄老师,你给诗琦打好伞,不要让她淋雨,我和何老师护着轮椅两边。”3月20日早上8点,在万年县上坊乡中心小学校门口,3位老师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迎接一位“特殊”的学生。而这样的行为,他们已经坚持了4年。

“2020年9月3日,一位家长在我的办公室门口徘徊了好久却一直没有进来。”据万年县上坊乡中心小学校长陈海枝回忆,当时新入学的学生已经报名,这位家长的举动让她十分不解,“我立马上前与这位家长沟通,得知他的孩子因为一场疾病导致双腿残疾,长期坐在轮椅上。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也十分渴望进入学校。”

当天下午,陈海枝便紧急召开班子会议,第一时间前往该生家中进行家访,后又带着该生家长前往学校报名,并为她开通了“特殊”报名渠道。

“考虑到孩子坐在轮椅上,校长决定把她所在的班级教室固定在一楼。”该生班主任黄爱兰老师说,“当学校决定接收诗琦的那一刻起,我就主动请缨让她在我的班上学习。我已经当了28年老师,有信心给她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她一个温馨的班级‘家庭’。”

据了解,为了帮助该生更好地融入校园,学校专门为她组建了师生结对帮扶特别行动小组,无论是晨会还是课间休息,都会有专人陪同,及时帮助她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此外,老师们还会鼓励诗琦参加校园大合唱、学校小小运动员等群体性活动,让她在自信和阳光中成长。

“我现在有很多好朋友,他们和我一起玩游戏、一起画画,即使是上体育课,他们也会陪伴我。在学校的时光我觉得特别开心。”现在,诗琦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在爱的浇灌下,她也从刚入学时的内向和腼腆,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活力与热情。

(刘存文)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