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张成基问答网
2024-05-19 07:24:01

汪二镇多举措破解难题助春耕

铅山讯 日前在铅山县汪二镇春耕备耕现场,该镇采取“整合流转土地、工厂化育秧、稻田托管和农业投保”等措施,探索破解春耕备耕难题的新办法,积极为全年粮食丰收打好底、起好步、开好局。

整合流转土地破解无劳力复耕难题。该镇推广“农户自愿、村集体代管、土地流转”的复耕新模式,即鼓励整户外出、无劳力的农户把土地交由村集体整合,再由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农业公司等种植主体,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确保粮食供应。截至目前,农户意向流转面积24000多亩,已流转种粮大户、农业公司16000多亩。

工厂化育秧拓宽粮农增收路。为缩短粮农育秧时长,改变粮农育秧用工量大、难管理、风险高的生产模式,该镇立足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扶持“工厂化”育秧,实现育秧集约化、规模化,切实提升水稻科技含量和品质,努力拓宽粮农增收路子。目前育秧工厂已培育早稻秧苗1000余亩,可实现全年工厂化育秧12000余亩目标。

稻田托管助力困难粮农增产增收。为解决有些农户全程种植水稻有困难的问题,该镇发动种粮大户、农业公司对这些农户的稻田进行托管,帮助农户搞好粮食生产,实现增产增收目标。目前,已落实农户水稻托管面积5000余亩。

水稻种植双保险抵御粮农风险。该镇积极与县财保公司沟通协商,在落实全镇农户财政补贴型水稻种植保险的同时,引导鼓励种粮大户为自己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再买一次水稻种植保险。目前,意向购买水稻种植第二次保险的种粮大户有26户,面积3000多亩。

(郑龙海 余一鸣)


“军功章里也有你的一半” ——记“第二届上饶市文明家庭”聂怡家庭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第二届上饶市文明家庭”聂怡家庭的真实写照。一个是部队军官,日日夜夜守护万家灯火;一个是国家税务总局铅山县税务局干部,在工作上认真负责、敢挑重担,也无怨无悔地负起全部的家庭重担。

  “我知道,嫁给军人就意味着奉献、意味着孤独,之前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谈恋爱时,丈夫龚诚在读军校,每天只能打半个小时电话,有时集训演练,更是一个月都联系不上,毕业后丈夫被分配到福建部队,训练频繁艰苦,中断联系成了常有的事。从最初的着急落泪到后来的习以为常,漫长的八年异地恋后,把酸甜苦辣都尝遍的聂怡依然选择了成为一名“军嫂”。2017年,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丈夫不在家,所有的家庭事务都落在了聂怡头上,扶老携幼、操持家务、人情往来,里里外外,事无巨细,个中辛苦也许只有她自己最清楚。“怀孕六七个月的时候,行动不便,家务事做起来也特别费力,每次看到别人都有丈夫在身边嘘寒问暖、端茶送水,我心里总是酸酸的。儿子出生后,丈夫只在家待了一个多月,我也只能让父母帮忙照顾一下孩子。”尽管劳累辛苦,聂怡从未因此向丈夫抱怨过,反而总是宽慰担心她的丈夫,让他安心在部队带兵训练。

  因为她的支持,丈夫龚诚于2018年荣立个人三等功,这沉甸甸的军功章里少不了她的一半功劳,她本人也荣获上饶市第二届“五好新女性”最美“好妻子”荣誉称号。

  在工作上,聂怡也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近几年,减税降费是税务工作的头等大事,她一度担负着全局税收计划管理、重点税源监控、征管数据质量监控、税收经济分析、退库等一系列职责,整天面对的是枯燥的数字与繁杂的报表,加班加点是常态。她敢挑重担、虚心学习、任劳任怨,对税收数字锱铢必较,与纳税人沟通春风化雨。在办理普惠性小微退税工作时,她带着股室人员“5+2”“白+黑”共办理3万余条小微退税,退税进度位居全市第一。

  作为中共国家税务总局铅山县税务局机关第二支部的书记,在疫情来临时,她主动挺身而出,带领支部党员积极配合防控安排,在疫情面前筑牢了支部的“税务蓝色防线”。因为表现出色,工作十年来,聂怡7次荣获“优秀公务员”称号,1次荣获该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荣立2次个人三等功,率领股室获2019年度上饶市巾帼文明岗、2020年度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

 

  道德模范

  身边好人

让历史文化遗产闪耀在数字时代

  通过“云游长城”小程序,可在线沉浸式体验“爬长城”“修长城”;为敦煌每个洞窟、每幅壁画、每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更多人更便捷地领略莫高窟魅力……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助力历史文化遗产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也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好挖掘其多方面价值,使其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是每一代人都面临的课题,也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解决这一课题打开了新的空间,并且潜力无穷。

  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而言,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创新文物展示的方式,还能为文物的修复和研究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敦煌研究院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积累了超过300TB的数字资源,为壁画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借助文物无损成像光谱分析系统、三维激光扫描及打印等装备,秦始皇兵马俑制作工艺与色彩得以复原,研究人员因此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通过三维重建、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利用,不仅能让更多人看到文物的本来面貌,也让保护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总是和社会发展进步相伴而行。当前,各种沉浸式、互动式数字技术的兴起,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为更多人了解,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创造了新的可能。大型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三星堆奇幻之旅》,通过即时云渲染技术,将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三星堆数字博物馆以及古蜀王国等场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苏绣、扬州漆器等静态的非遗产品,通过动画的方式呈现非遗技艺制备过程、用料等,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得以“活”起来。把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做好实物传承,还能更好地赓续文化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应加快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数据价值,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存储、表达和传播各环节,不断拓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技术、新模式。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兼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数字技术专业知识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以科技的力量赋能文物保护,以创意的活水激发文化创新,必将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强劲动能。

  (李晓红)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