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刘造时问答网
2024-05-22 22:47:06

“文化味”浸润幸福日子

  本报记者 吴菁 戴越 文/图

  1月26日,家住信州区的市民陈丽和孩子过得特别充实:上午一起去美术馆参观书画展,下午到时光PARK逛集市、看表演,晚上再到云谷田园赴一场花灯盛会……这个春节,不少市民和陈丽一样,与家人一起过了一个热闹有趣的“文化年”。

  春节期间,我市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主线,加强线下文化活动管理,丰富线上文化产品供给,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文化惠民”传递出更多民生温度,持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彩灯福牌、萌兔锦鲤挂满时光PARK,川剧变脸、抬花轿、踩高跷、焰火杂技等民俗表演轮番上演,让游客看得入迷,听得有味;云谷田园里人挨着人,万盏花灯交相辉映,缤纷的光影世界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上饶市博物馆内,全国50余家文博机构联合推出的生肖兔精品展,通过玉器、青铜器、绘画等各类与兔相关的文物遗存,展现我国兔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为市民献上一场既富有传统年味、又别具文博特色的文化盛宴。

  在三清山、葛仙山、婺源、望仙谷等各大景区,非遗表演板龙灯和徽州鱼灯走街串巷,锣鼓齐鸣,热闹非凡;古彩戏法表演、舞龙灯表演、徽剧表演、傩舞表演亮丽登场,为群众送上一份份精美的文化大餐。在广丰区洋口镇“非遗过大年”活动现场,舞龙舞狮、花船灯、渔翁戏蚌壳、广丰喝彩民谣等节目轮番展演,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木雕、柚子浮捏、棕编工艺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统技艺现场制作,令市民纷纷感叹:这个春节,文化味儿真浓!

上饶师范学院建校65周年 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本报讯 记者任晓莉报道:12月9日,上饶师范学院建校65周年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该校隆重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蒋丽华致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艳斐、副市长祝美清、市政协副主席诸立出席。

  据了解,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上饶师范学院虽几易校名,但文脉绵延、弦歌不辍。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把牢办学方向、培育一流人才、服务发展大局。

  该校负责人表示,举行上饶师范学院建校65周年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既是立足基础教育、打造教育成长共同体、提升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术性大会,又是邀请校友回家、凝聚校友力量、反哺与服务上饶建设的社会性大会,更是听取校友意见建议、夯实师院发展基础、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各地中学联系的发展性大会。

  会议期间,学校举办了服务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和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部分优秀校友、高校两院院士等现场交流前沿观点、发表真知灼见、畅谈未来建议。

用好技术种出好粮食

  植保机、无人机等装备应有尽有,智慧农机管理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得到深度应用,桁架式灌溉设备正在作业……走进山东嘉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一个农场,记者被“不见一人的农田”吸引了。

  智慧种田,越种越甜。在这里,从播种、施肥到喷药、收获,能够实现全流程自动化。通过科技赋能,农作物亩产可提升10%—20%。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持续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层出不穷,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还应在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上不断下功夫,真正让农民用好技术种出好粮食。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机械是发力点。提升农业机械科技化水平,有助于实现精细化生产。今年秋收时节,在禹城市李庄村,联合收割机进田收完玉米后,秸秆还田机、智能复式播种机接连作业,实现了收种一条龙。得益于北斗导航系统,播种机牵引设备能精准控制路线轨迹,有效提高了作业质量。从凭借经验种地,到依靠科技种地,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实现了一升一降。粮食生产、耕种、管理、储运等环节,都应着力提升机械化水平。

  农机装备更精良,田间管理也要跟上。向土地要效益,需要给农业基础设施安装“智慧大脑”,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在济南市章丘区高官寨街道甜瓜精品园,记者看到这样一幕:园区里,温湿度传感器、滴灌系统、水肥一体化等设施一应俱全。只需提前设定好甜瓜生长的各项环境指标,就能精准供应作物所需物料。水肥等实现定时定点供给,既节约了资源,也有利于保障作物品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数字化与农业生产“跨界组合”,精准进行田间种植、管理,促进了降本增效。着眼未来,持续推进智慧农业,不断释放农业生产活力,“慧种地”的空间十分广阔。

  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向关键核心技术要效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大豆新品种“齐黄34”,在土壤含盐量0.3%的盐碱地上最高亩产302.6公斤。目前,这一品种的实打最高亩产367.4公斤,已在全国累计种植推广超4000万亩。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农民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才能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李玉凯在接受采访时感慨:“种地靠科技,我们农民更有赚头、更有奔头。”瞄准农业科技前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农民,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王沛)

发布于:上思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